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专题>>学科建设>>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数字探究样板课:技术赋能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4-04-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袁菊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课程实施要求中提出“数学课堂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立足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积极运用新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下的精准教学,逐步培育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从而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打牢扎实的基础。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吉老师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进行设计重构。在教学过程中,吉老师将课堂分为“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总数不同份数相同”“总数相同份数不同”三大板块,重点强调了平均分的份数,在变中找不变,借助具体的熟悉的生活情境、直观模型、多层次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几分之一的正确表象,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几分之一的抽象含义,即“把一个()看作整体,这个整体被平均分成()份,这样的()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吉洁老师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平板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破分数概念的难点。在探究几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圈一圈活动能够看到不同学生的圈法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辨析中得出结论:圈的方法方式不同,但整体都被平均分成2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会变。在课后练习的环节,吉老师利用全景平台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有效呈现了学生答题和思维过程,在“思维回放”中分析错误原因,捕捉过程性错误,引发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从而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教研活动中,张丹老师指出倍的认识和平均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在倍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铺垫整体的概念,吴华媛老师认为将“一个整体的三分之一”的教学提前更好,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指一指3、1分别在图中的哪里,理解不用管每份个数,只要管平均分的份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智慧教学,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直击概念的本质,完成对所学内容的主动建构。这既是概念构建的过程,也是思维模型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概念教学中凸显“学为中心”的关键所在。

  图/文:雕庄小学 伍珈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翠虹路1号 违规办学举报电话:0519-8690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