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意渐浓。2025年3月25日上午,天宁区李志伟教师发展工作室第十三次活动在东青实验学校召开,全体工作室成员以及东青实验学校语文组、音美组、综合组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活动。
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是姚娟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课程伊始,姚老师通过播放敖丙守护海底世界的视频,迅速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成功将大家带入到《海底世界》的学习情境中。同学们齐读题目后,便开启了自由朗读课文之旅,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平板互动中检验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海底奥秘我来探” 任务把课堂推向高潮。同学们自由阅读2-3自然段,画出让自己感觉奇特的地方。随着老师生动的描述,大家仿佛化身小小潜水员,潜入海底,感受从海面到海底光线逐渐变化带来的奇异景象。对于海底是否有声音这一问题,老师通过引导同学们分析设问句、理解 “窃窃私语” 一词,让大家深入体会到海底世界的奇妙。同时,老师还引导同学们发现作者用熟悉事物描写陌生事物的写作技巧,并鼓励大家进行模仿创作,并利用平板进行AI仿写。
第二节课是李彦霖老师执教的的《藏书票》,李老师结合美术与语文跨学科教学,通过数字化工具和AI技术,引导学生探索藏书票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展现了智慧教育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藏书票小博士”通过AI智能体“豆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藏书票的历史与艺术特点,结合近代文人藏书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第二环节利用AI生成图像素材,学生通过平板绘图软件“画世界”设计个性化藏书票,完成作品后上传至班级群进行互评。课程巧妙融合了AI技术、数字化工具与美术创作,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还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互动研讨
在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结束后,两位执教老师姚娟老师和李彦霖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宝贵经验,随后,工作室成员围绕课堂教学现场对两节课做了点评,并与两位上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虹景小学陈恬:姚老师根据学情开展教学,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她利用尚学趣平台开展课堂活动,并让学生利用平板及时反馈,巧妙融合AI进行仿说,让仿说教学更加生动和高效。最后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生字。整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资源优势,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郑陆实验小学朱昳丽:姚老师借助敖丙的精彩视频导入,将学生引入奇妙的海底世界。逼真的画面、灵动的海洋生物、奇妙的海底景观,瞬间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在讲解海底动物的声音这一重难点内容时,老师利用平板展示各种动物声音的音频,并配合形象的动画展示动物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不仅能听到“嗡嗡”“啾啾”“汪汪”等声音,还能看到对应的蜜蜂、小鸟、小狗等动画形象,直观地理解海底动物声音的多样性,整堂课,姚老师利用平板等技术不断实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了有的放矢。
焦溪小学朱晓虎:李老师在《藏书票》一课中,巧妙借助智慧平台的资源,融合平板等信息技术,展现了智慧课堂与传统美育的深度融合。本课以“藏书票小博士”为线索,让学生沉浸式欣赏中外藏书票经典作品,指尖滑动间实现纹样、色彩、构图的细节观察与对比分析,有效突破传统范画展示的时空局限。在技术赋能下,学生创作环节呈现出崭新样态:利用绘图软件分层绘制图案与文字,实现传统手绘难以完成的叠加效果;通过电子笔刷模拟版画肌理,体验数字工具与传统技法的碰撞,激发孩子们的设计思维。
东青实验徐丽丹:李彦霖老师的《藏书票》一课,立足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巧妙融合信息技术,展现了一堂兼具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趣味激发的优质美术课。课堂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运用“藏书票小博士”“画世界小能手”等趣味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同时,李老师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希沃一体机等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资料获取与展示,豆包AI语音软件的AI生图、“画世界”绘图软件,为学生创作提供素材与工具,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
活动总结
公开课虽已结束,但教育创新的思考仍在延续。教师们聚焦在语文和美术课堂里平板、智慧教育平台、AI技术等现代科技的运用,从教学场景搭建到课程设计优化,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讨。
最后,李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工作室活动呈现了两节富有创新性的公开课。姚娟老师的《海底世界》巧妙融合视频、平板互动与AI仿写技术,通过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李彦霖老师的《藏书票》则以跨学科实践为特色,借助AI智能体、绘图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引导学生完成艺术创作,展现了技术与美育的深度融合。课后研讨中,成员们深入探讨了智慧课堂的设计逻辑与技术赋能路径,充分肯定了实时反馈、分层教学、资源整合等策略对提升教学效率的价值。期待工作室持续探索“AI+平台+场景”的多元实践,将创新成果辐射至更多课堂,助力学生素养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双向提升。
(撰稿:姚娟 摄影:李彦霖 审核:李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