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4月9日至11日,由天津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中心主办、常州市二十四中天宁分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等单位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天宁区举行。活动汇聚华东师范大学吴永和教授、江南大学刘向永教授等权威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天津、广东、成都、苏州、无锡、淮安、杭州、合肥等十余省市的教育工作者,通过专题报告、区域经验分享和跨学科课例展示,共绘AI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新图景。活动现场观摩累计达 600余人。
AI重构教育生态的理论探索
吴永和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为主题,系统阐释AI技术如何从课堂互动、学情分析、资源适配等维度重塑教学模式。江南大学刘向永教授进一步提出"从赋能到转型"的进阶路径,强调AI技术应推动教学从工具辅助转向范式革新。南京市电教馆凌嵘副馆长则分享了"南京加速向AI转"的实践方案,展示智慧教育基座建设的区域样本。
多元模式绽放创新活力
北京市大兴区李勇老师呈现的“新三个课堂”构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体现大兴教育智慧。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许凤副主任呈现的"AI课堂观察评价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实现精准教学诊断;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办公室主任李咏翰,从以审慎包容的态度探寻可能和以躬身入局的行动具身实践的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作为东道主,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天宁分校、常州第二实验小学现场演绎AI赋能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语文学科:数智教育的生动实践
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语文课堂掀起"穿越式"学习风暴。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陈赟老师执教四年级《成语大会》,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构建了层次分明、跨学科融合的任务链,搭建学习支架,赋能深度学习,运用希沃易课堂、问卷星和AI智能体等技术,让孩子们以“成语小侠客”的身份贯穿三关挑战,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赋予学生以学习角色的使命感;淮安市合肥路小学季园老师执教二年级《太空生活趣事多》,运用AI智能体航天员空间站模拟对话、设计deepseek“词语翻翻乐”游戏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手势交互体验失重状态下的阅读乐趣;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陈改妮老师执教五年级《田忌赛马》,课前学生借豆包AI对话预习,帮助学生扫除预习障碍,为课堂学习筑牢基础;课中即梦AI数字人创设情境,学生化身播报员,跨越时空对话智能体古人,深入剖析孙膑策略;杭州市笕新小学莫利灿老师《奇妙的想象》作文课,通过DeepSeek拓展写作思路,利用智能批改系统实现写作思维的即时可视化反馈;合肥市望湖小学洞庭湖路校区张子盈老师的《故事新编》充分利用希沃易课堂的智慧平板引导学生对经典故事进行创意改编,并利用豆包进行AI对话、即时投屏、学生互评等功能展示习作成果,使故事新编的过程更加生动直观,让传统习作课焕发新活力。
数理工坊: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
数学领域展现"可见的思维"。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安丽玉老师执教五年级《圆的周长》,巧用技术收集学生数据,程序即时计算初步感知周径关系;人机互动经历“割圆术”,理解圆周率。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孙妍老师《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希沃易课堂学习环境下,通过每一次资源的推送和回收引导学生完成从具体数量到一个整体的抽象;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刘阳老师《复式条形统计图》创新采用AI快速根据课堂中统计的数据生成统计图,助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淮安市南马厂小学刘佳玮老师《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则借助易课堂推送课件、平板动手操作及资源收集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直观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将抽象知识可视化,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与理解效果。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梅海燕老师上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膳食结构与热量平衡》利用AI计算较复杂的方程组,将数学与营养学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常州市第二十中学天宁分校韦煜老师《戈壁是一片海—探寻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利用AI认识甘肃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展现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杰出贡献。
体艺创变:感知系统的多维延伸
操场上的体育课变身科技训练营,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张绍光老师执教四年级《步型的转换》,本课运用本校自主研发的数字化交互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精准记录运动状态并实时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不仅掌握了体育技能,还激发了创新思维。音乐课堂突
破传统审美边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张婧楠老师执教一年级《勤快人和懒惰人》,用AI作曲软件生成歌曲,在学生与AI的有趣互动中激发学习和探究兴趣;淮安市天津路小学秦必艳老师《花之圆舞曲》引入情绪识别技术,动态调整乐曲教学节奏;淮安市深圳路小学孙明老师《情系江淮》扬州民歌演唱课,借助AI将老照片变成视频,并与智能体展开对话,了解扬州民歌特点,在自主演奏与模唱活动中,感受装饰音在民歌中的作用,拉进与民歌的距离。美术领域,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杨艳老师《我设计的动漫形象》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学生的设计构思秒变动画主角,借助寻美智能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打造人机互助、艺术共创的新型美术课堂。
数字探究:从代码到创造的数字跃迁
五楼机房分会场集中攻坚AI技术底层逻辑。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崔寅老师《规划协作学习》创设在线共读《山海经》的情境,带领学生借助不同类型的生成式大模型平台,分别生成文字形式与图示形式的协作学习方案,感受不同呈现形式表示规划方案的特点,初步了解与AI对话的小技巧,体验规划的一般过程;常州市新北区新龙湖实验小学梁梦云老师《制作数字作品》依托希沃智能平板为核心载体,深度融合跨平台技术优势,创新性地构建起虚实共生的数字创作生态系统。该生态通过三大技术支点实现创作闭环:首先运用希沃智能屏幕同步技术,实现“有言数字人”作品征集令的跨终端精准触达,构建创作者流量入口;继而借助即梦AI设计平台,可将学生的手绘草图生成数字海报,完成创作力的即时转化;最终通过大鱼云展的元宇宙架构引擎,将平面作品升维至三维空间,打造沉浸式元宇宙画廊,形成"创意输入-智能转化-立体呈现"的完整数字艺术生态链路。徐州市青年路小学陈玺阳老师《人工智能离不开算法》通过实践体验与对比分析,学生逐步理解算法在机器作诗中的核心作用,体会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培养计算思维与创新意识。
跨域融合:五育并举的智能新解
英语课堂重构语言学习场景:杭州市濮家小学苏蕾蕾老师执教三年级《Unit 4 Healthy Food B Let’s talk》,AI社交机器人创设真实点餐情境;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慧源校区张雨老师执教五年级课例《Making Contact》,巧妙地融合AI创设游戏化学习情景,以故事型动态任务链的方式串联起一堂课的教学结构,体现了AI赋能的课堂角色转变与教师教学风格彰显。评课环节,专家特别指出,这些课堂既呈现出《田忌赛马》中"技术解决真问题"的实践智慧,更昭示着《情系江淮》里"五育融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内涵,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鲜活的数字化注解。
(图/文:二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