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之窗>>真实真挚的《品德与社会》课(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 萍 ) 
真实真挚的《品德与社会》课(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 萍 ) 
发布时间:2008-03-11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hexiaosu
2003年11月9日至11日,全国小学德育优秀成果评选总结颁奖会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广州召开,我应邀请为大会执教自己参与编写的国标本《品德与社会》课。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我有机会作为教材建设者,回顾十多年来参与德育教材创作的曲折历程;让我有机会作为重点课题研究者,与新课程理念进行对话;让我有机会作为教学实践者,在新课改视野下,重新审度课堂教学,追寻德育教育的真谛。
以下呈现的就是我执教的苏教、中图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有多少人为了我》时的教学片段。并我对这次教学设计进行回顾与反思,但愿能与您作一次心灵的对话。

 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一个话题:有多少人为了我……看了这个话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1:这个“人”是指谁呀?什么人?
师:你提的问题真好,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人”字下加点,板书:“?”) 
生2:这些人为什么要为我?
师:凡事问个为什么,真爱动脑筋!
生3:这些人为我干什么?
师:板书 “干什么?”
生4:到底有多少人为了我?
师:是啊,有没有准确的数字呢? (在“多少人”下加点, 板书“?”)
师:好的,今天呀,我们就围绕咱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片段2
1、师:就说现在吧,今天我们能在这里上课,哪些人为我们付出了劳动?
生:表情困惑。
师:刚才来的时候没注意,是吗?那好,我们现在想一想,看一看吧!
(学生兴奋地四处张望,不仅说出在场的人,在老师点拨下还说出了不在场的人。)
师:你想对这些在场和不在场的,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说点什么?
请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说吧!
(全体学生虔诚地闭目,有的小朋友双手合十。)
师:小朋友虽然没发出声音,但我看得出来你们很真诚,很动情。
2、教师点击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学生在听课现场采访的照片,交流收获。
(学生、现场嘉宾和听课教师看到自己刚刚采访的照片在大屏幕,惊喜不已,交流,略)
师:同学们,通过访问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真想对无数的为我们辛勤劳动的人们说声谢谢!
全班学生附和点头。
师:都想说?好吧!现在让我们大声说出来吧!
全体学生大声地、动情地:谢谢你们!
片段3
师:同学们,活动进行到这儿,你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生1:这么多人为了我,我应当怎么对待他们呢?
生2:我说的跟他差不多,我想说,他们为我做了那么多,不光是我,我们大家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师:结合提问画出双向箭头及问号。
(播放MTV音乐《为了谁》!屏幕分4组播出与人们衣、食、住、行有关的劳动者的图片。)
师: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我却不知道你是谁;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今天的活动虽然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相处是长久的。在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微笑,带着疑问去面对每一个知名和不知名的劳动者吧!

一、尊重学生主体,互动生成话题。
新教材有引领教师教学的功能。教学时我首先鼓励儿童自己提出疑问,由儿童生成的问题展开这节课话题讨论。展开讨论时,拉家常似的从儿童的早餐说起,不露痕迹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录像帮助他们对不能亲身经历的生活进行拓展,从而引发儿童意识到平时自己的“熟视无睹”,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充分尊重儿童主体地位。整堂课我没有说一句大道理,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价值引导。
二、 关注上课现场,直面课程生活。
课程生活也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期儿童而言,甚至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教学中我始终没有给学生“上课”的感觉,我们聊着自己的生活,惊异于自己的感受。当时真实的情境是:学生从学校走到广州大厦,几百个人围座听课,3、4台摄象机对着他们,还有人不停地拍照……这对儿童来说也是一次独特的人生经历,我十分珍惜儿童的生活经历,让他们观察上课现场,寻找人们熟视无睹的“物”后之人;挖掘学校的课程资源,请来学校的清洁工、食堂的师傅、保安等人,更珍惜从全国各地云集而来的专家、校长等人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去与他们互动采访、沟通,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及时把访问时的镜头展示出来讨论,感受真切,听课者和上课者的界限消融。学生在课程中活得很真实,情感很真挚。我们一起回顾生活经历,交流生活感受,在活动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建构。
三、营造诗意境界,升华真挚情感。
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一种课程文化。教师和学生真实地生活着,真诚地面对着,用儿童的话语体系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是心灵在撞击心灵,情感在呼唤情感,展示出美好的境界。我补充了《微笑》这首诗文字浅显,篇幅短小而富有哲理的小诗;朗诵了文字优美,感情质朴而深厚的散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在我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朗诵中,不少老师和学生潸然泪下,人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心灵受到了洗礼。教学本来就是充满诗意的互动过程,学习不再是“颈部以上的事情”,他们全身心沉浸在美好情境之中。他们感动着,感悟着、欣赏着、创造着,享受着,快乐着。
四、问题拓展延伸,打通生活通道。
课堂教学应当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生活通道。课程生活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会引导学生的生活。真正的德育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完成,可以说课程只是手段,儿童真实的日常的生活才是归宿。过去的教师试图让孩子们进课堂时是一个个小问号,通过教学,把他们变成一个个句号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其实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并不意味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因此,在活动结束前,我请学生提出活动之后的疑问,学生由自己是“受众”,拓展到“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没有简单讲“应该怎么做”,没有说出结论,而是满怀期待地让他们带着微笑,带着问题去面对每一个劳动者。学生带着思索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因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真正的教育应当在学生的日复一日的平凡的生活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