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之窗>>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资料)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资料) 
发布时间:2008-05-06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hexiaosu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经验性和体验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要突出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主题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并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疼爱。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和父母间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往往容易被忽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冷漠的心理。课堂上,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因为那些不用老师讲,学生都清楚。我们可以设计“亲情故事会”的活动,让学生们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的付出,并选父母最疼爱自己的故事,在组里、在班上讲一讲。这些是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真实故事,他们自然愿意一吐为快,在争相倾诉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激发,心灵得到净化,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场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就与家长产生冲突的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孩子理解了父母的用心,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到父母的爱。

二、教学过程注重活动化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活动开展得好,能起到激发情感、领悟道理、发展品德的作用,反之,教学目标却难以达成。例如五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不一样》一课意在让学生从小就科学地认识到男女生在性别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体能、思维、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学会科学地面对这些差异;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老师课堂上要重视活动的设计和选择,努力使教学活动有趣味、有实效,使学生喜欢。我们可以开展掰手腕游戏。这一游戏不仅证实了同学们自己的猜想,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还可以开展男生沙龙和女生活动俱乐部活动。这一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做主人。通过男生沙龙和女生俱乐部,展示了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群体共性优势,因为这些优势是男、女生互相找到的,而不是老师一开始就告诉他们的,所以更加令人激动,鼓舞。同时,男、女生在找异性同学的优势时,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互相学习的情感体验。

三、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现在的孩子普遍没有节水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淡水资源的缺乏状况不太了解以及家庭成员没能以身作则。教学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分小组去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的淡水资源状况。课堂上,先通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老师的补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参与了我们人体生理生化的过程,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将没有生命,从而让学生对水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为整堂课的学习作好感情铺垫。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他们交流讨论节水护水金点子,由于是让学生合作学习,他们也充分发挥了合作的功能,想了很多的办法,不仅巩固了课堂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指明了方向。

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不比以前的思想品德学科,它是知识性很强,集地理、历史、文学等知识于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五年级上册《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容量特别大,而且有很多东西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教材中,让学生认识东巴文,认识人民币上少数民族文字,教学时,在课件中出示一幅被成为“文字活化石”的纳西东巴文,让学生去猜一猜这幅“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出示的是一张百元人民币,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找一找上面的少数民族文字;因为这类知识,学生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所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时候,孩子们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生动的情境创设,有趣的语言介绍,帮助学生升华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世界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少数民族祖先也创造了自己的本民族文字,他们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各民族祖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也需要教师补充大量资料,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五、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不能淹没儿童的天性。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例如在教学《我是独生子女》一文时,大家都谈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生子女家里的生活状况,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再生一个孩子,这样,我就不会寂寞了。”其实,这位学生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解答。可学生的观点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好,这样可以减轻家庭、社会、国家的负担;有的认为一个家庭应该有几个孩子,这样的家庭更融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加有利。于是我就让学生四人小组根据我国的国情,分析了问题的关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利用这个问题带着学生作了一次探究问题的旅行,在这样的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里,孩子们可以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有机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新课标指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道理”。它既强调了对生活的教育价值,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人本主义思想。我想,在教学中能够努力从以上五个方面着手,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