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上元小学 钟海燕
常和家长朋友在一起聊天,聊当今社会,聊各自的工作,谈天说地,天南海北,当然最多的话题是谈孩子,久而久之也了解到他们的一些苦恼和无助,归纳有三:一、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体贴父母,关心长辈;二、用水用电不知道节约,乱花零用钱;三、做事拖拉、磨蹭。的确,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祖孙俩坐在肯德基餐厅里,爷爷左手拿着鸡腿,右边端着饮料,一口一口交替地喂着,自己却舍不得吃上一口,哪怕是一小口。
镜头二:晚上,人到哪个房间,随手开灯,不知道随手关灯。
镜头三:早晨,妈妈忙着给孩子穿衣服,孩子却边看电视边慢悠悠地伸胳膊、伸腿,一碗饭慢慢地吃,需要家长再三催促。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腾飞,文化在前进,生活条件优越了,我们的孩子身上暴露的缺点却越来越突出,是孩子不懂得要尊敬父母;要节约,做事要抓紧时间,不磨蹭?不是,事实往往是孩子懂得的道理很多,而行为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正反映了以前在品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看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的学科化倾向学生获得的只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如何把所懂得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了让儿童能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仅仅靠课堂中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塑造良好的品德。
针对本班学生的现状,我结合教材,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延伸活动。实践证明活动开展结果是成功的、有效的。
一、了解父母的需要,开展“孝心”活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好吃的给孩子吃,自己舍了得吃一口,常看到大人逗小孩玩:一个小孩子拿着东西在吃,大人逗她说:“给我吃一口”。小孩很大方地伸了过来,此时大人们颇有点激动地说:“你吃吧,我不吃。”生活中也如此。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误以为大人们不想吃,不爱吃其实,不是我们的孩子自私,而是父母强烈的爱掩饰住了自己的需要,我们的孩子不了解,不知情罢了。说穿了孩子的“自私”是大人“宠出来的,惯出来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学完《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去观察,发现父母的爱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父母的需要做个有“孝心”的孩子。我要求家长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可以向孩子要着吃,甚至抢着吃。活动开展一个月后,有个家激励地对我说她的儿子会关心人了,懂得孝敬她了。有一次,她给儿子买了一个冰淇淋,儿子刚打开包装,正要吃,她对儿子说:“给我吃一口”儿子给她吃了一口后便要往自己嘴里塞。她说:“再给我吃一口”。儿子又递给她吃了一口后又要往自己嘴里塞,她又说:“真好吃,我还想吃一口。”儿子又给她吃了一口。此时她兴奋地把儿子抱在怀里。还有一次,她买回了三个鸡腿,儿子吃完一个便没吃了,留给爸妈各一个。她说要是以往的话,三个鸡腿没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回:“君子之教以孝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小弟,所以敬天下之为兄者也。”孝心教育就是在对父母爱的基础上,扩展到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祖国的忠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开展“与时间赛跑”活动,增强惜时意识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知道抓紧时间做。分析原因,有的孩子时间概念差,对时间的长短感受不明显,在学完《盼盼迟到了》一课,我开展了“我与时间赛跑”的延伸活动,让学生在做事时,把钟放在自己面前,看一看,算一算自己洗脸用了几分钟,穿衣服用了几分钟,吃早饭用了几分钟,从家到学校用了几分钟,几天下来再做个比较,看着分针一格一格地跳动的身影,听到嘀答嘀答急促的脚步声,学生的时间概念增强了,做事不再磨蹭了。
三、认识电表和水表,养成节约的习惯
针对学生不节约水电的现状,在学完《怎样才凉快》一课,我开展了认识水表、电表的活动。当孩子坐在明亮的灯光下他可能感受不到电力的消耗。当他亲眼看到电表的呼呼转动,他会直观地感受到电在一点一点地耗去,从而产生了节约用电的强烈情感,曾听一个学生的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在用自来水洗手时一边洗一边说这流的不是水,而钱呀!从此便懂得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了。
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延伸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家校携手共同塑造学生美好的品质。家长发现孩子在变,在成长。看到活动给家长带来了喜悦,看到孩子在活动中健康地成长,更坚定了我砖研教材,用好教材,有效开展课外延伸活动的信心。
钟海燕:《家校携手 共塑美好品德》一文释读
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鲁洁
钟海燕老师在她写的《家校……》一文中介绍了她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课外延伸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我认为她的这些做法包涵了一些具有普遍性、深刻的道理,读来很能有启发,作为一名读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首先,关于“品德与生活”课改的课后延伸的必要性我在《再论……》一文中已经作了说明,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1、我们要在儿童身上形成的任何德性都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成它的培养任务。它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在时间上需要有持续性和延续性。在空间上需要有多重生活空间的拓展性。为此,课内外的连接就成为必要。2、课堂内的教学相对来说是有计划的、可控制的,而课外的生活一般说来是无序的、不可控的,为此课内外在连接上必定存在着矛盾和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这种连续过程不大可能在自发的运作中完成,钟海燕的文章说明了上述的两点,她在上完《爸爸妈妈关心我成长》以后并不认为相应的培养任务已经完成,而是比较敏感地发现了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从这里开始了她的探索。
关于儿童和父母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一、三、四、五等年级教材中都有相应的主题,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呈螺旋式上升。以一、三年级为例,一下《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和三年级上第10、11课《父母的疼爱》《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它们都是儿童(1)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2)去体会父母同样也需要我去关爱他们。一年级侧重于第一点,三年级更侧重第二点。
一年级的《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教材是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使儿童“再”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它要使处于自在状态下的种种生活事实在教材和教学的点拨下通过儿童的反思去实现某种自觉的认识,教育的作用也就表现在这里,我们说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简单的去复演生活,而是要在教育的引导下使儿童逐渐地去理解生活,爸爸妈妈天天为我们忙碌,为什么?因为他们爱我们。
钟海燕把这课的主题延伸到了课外,读了她的文章,我认为她的课外延伸工作是建立在以下几点预设之上的。
1、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看到儿童发生在他们生活之中的一些现象是“读不懂”的,甚至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有一种“误读”,如认为爸爸妈妈不吃是因为不喜欢吃等等。
2、教育的作用是要使儿童理解生活,真正读懂自己的生活,要为儿童揭示出生活的真实意义,教育应该怎么办?钟海燕的办法不是靠讲道理、靠说教,她的办法是通过和家长的合作去改变某种生活和行为模式,从过去家长的“不吃”到“我也要吃”,“我要求家长在孩子吃东西时,可以向孩子要着吃,甚至抢着吃,”这样就把过去被掩盖了生活真实揭示出来了,儿童们逐渐懂得爸爸妈妈是和我同样有各种需要的,不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要关心他们的需要,懂得了这点他们的行为也就开始有了转变。其实,道理很简单,改变人就要改变他的生活,有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人,这也是我们生活德育的一个根据。钟老师对这点是把握得很好的。
应该看到,儿童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他们往往只看到生活的一些现象,看不到较为本质的东西。再加上中国文化讲含蓄,不直露,儿童们更难于读懂它,生活化的德育它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读懂生活,向他们揭示生活的正确意义,为达到这个目的,除了钟老师通过与家长联手改变生活用以澄明生活意义的做法以外,还可以有其它的许多做法,如:丰富的拓展儿童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以往生活中所感受不到的东西,如钟老师的第2、3个案例,她把钟表和水电表引进儿童生活,使得儿童对时间和水电的消耗具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其它还如可以强化某一方面生活经验等等做法。我们要使“品德与生活(社会)”再次回到儿童生活中去,这里有许多工作要做,相信老师们会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作出各自的独特的风格来,钟老师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