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在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人们就曾对是否需要历史内容进行过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课程标准保留了历史教育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面对困难。有些人对这门课中是否应该包含历史内容再度产生怀疑。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品德课程中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支撑“中国心”的形成
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爱国情感的培养和信念的树立需要儿童从了解祖国的历史开始,进而形成一颗中国心。正如秋瑾女侠所说:“大凡爱国之心,人皆有之,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则不能生爱国之心也!”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帮助儿童了解本国、本民族在人类史上奋斗建国、创造文明的过程,以及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以往的历史教材体系是以学科逻辑呈现的,追求的是精确、客观的历史知识以丰富、扩展认知结构,德育只是其附属功能。而“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内容的选取跳出了学科逻辑,以散点式呈现,为相关主题服务,使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
要使儿童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就需要儿童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古代史内容的呈现,在于使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中呈现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史。当儿童知道了令世人惊叹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知道了中医药学的几千年历史以及中医疗法的医学价值时,当他们了解到数学家祖冲之、科学家张衡的贡献及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月球表面的两座环形山,知道了千年不衰用以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之根的汉字和独特的书法艺术,欣赏到敦煌莫高窟雕刻艺术的精彩节选画面时……他们无不为之而赞叹,为之而自豪。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儿童正是在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油然而生深切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近现代史的内容呈现,会让儿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为争取民族独立自强不息的历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中展现了这些历史内容。当儿童知道了众多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无恶不作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倾听李奶奶讲述自己身上被日本鬼子砍下的37处伤痕,看到《东史郎日记》节选中灭绝人性的滥杀平民记录时,他们会为这段历史痛心疾首;当他们阅读到辛亥革命的胜利,知道了诞生在南湖游船上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打不垮的队伍时,他们同样能体会到曾经有过的鲜活生命的涌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正是这些内容,支撑着儿童“中国心”的逐渐形成。
二、开阔“世界人”的视野
使儿童拥有一颗中国心的同时,还要使儿童具有世界意识。世界意识与爱国并不矛盾。真正的爱国,非但不拒绝世界意识。而且还必须借助于世界意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世界意识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它随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历史范畴。因此,儿童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未来的世界意识,就必须对世界历史这幅多姿多彩的文化画卷有所感悟。人类的足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留在历史之中,留下了辉煌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经历史长河冲刷而积淀的世界文化遗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当儿童在欣赏这幅多彩的历史画卷时,会开阔视野,从一些重要的世界历史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中获得对多元价值的理解与尊重。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7、8课介绍了古印度和古埃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儿童通过学习,了解佛教的文化、印度的标志性建筑──泰姬陵以及奉牛为神的风俗;埃及的木乃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数学、历法同样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如此,才能使儿童有机会发展其对世界文化及不同生活方式的整体理解,使儿童具有多元文化观念和世界意识,带着一颗中国心走向世界。
三、让传统美德“活”起来
传统美德经过历史的考验而流传至今,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儿童道德生活的必需。但一直以来,传统美德似乎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如何使传统美德为儿童乐于认同和接受,真正地在儿童心灵深处扎根,“活”在儿童的心灵中,“活”在儿童的生活中,传统的道德教育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教材中所呈现的传统美德,诸如正义、诚实、勇敢等概念和条目,总是试图呈现伦理学的严谨定义,让儿童记背这些概念。当儿童面对这些枯燥而且难于记忆的概念时,本来可以理解的传统美德却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了静止在书本上、没有任何内容支撑的、等待儿童记忆与再现的东西。而在德育课程中,历史内容的呈现使传统美德有了可依靠的历史背景,传统美德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尤其是历史细节为载体。有血有肉的描写与再现使传统美德逐渐丰富起来,鲜活起来。当儿童再次面对,便会被丰富的内容所吸刮,在与“历史人”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由丰富的历史内容所承载的传统美德。
承载着传统美德的优秀历史人物走近儿童、与儿童“对话”,就是要使儿童乐于认同与接受传统美德,使传统美德“活”在儿童的道德生活中。儿童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对行为的判断更多地依赖于情境中的因素和权威者的影响。因此,儿童会从优秀历史人物中找到参照点,并在了解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逐渐认同与接受其所承载的传统美德。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李时珍不辞辛苦30年书写巨著《本草纲目》的持之以恒,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孙中山与清王朝决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秋瑾“虽死犹生”坚贞不屈的奉献精神,华侨陈嘉庚慷慨捐赠支援抗日的爱国之心以及钱学森不惧危险毅然回归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等。正是由于儿童愿意用心倾听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才得以生动地走进儿童的生命中,悄无声息地在儿童的心灵中扎根。
历史细节的刻画以活生生的现实为基础,在细微处凸显精神。通过历史细节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体会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让我们来寻根》中讲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儿童在阅读时,会从故事中儿子的角度来看待父亲,体会父亲的那种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富有生活气息的描绘,使儿童感受到了活生生的传统美德。
同时,在历史中遇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英雄”,使儿童有机会与传统美德近距离接触。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小董过雪山》讲述了一个13岁的红军女战士过茫茫雪山的故事,轻松愉快的陈述却凸显了小战士的勇敢精神,使儿童不由得肃然起敬。
四、激发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激发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兴趣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激发和培养的,同样,儿童对历史的兴趣将影响其今后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过去话动的客观存在,由于历史知识的既往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得儿童不易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在“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内容以散点式呈现,围绕相关主题,引领儿童走近那些熟悉的或是陌生的历史情境,这种具体生动的呈现,激发了儿童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人物活动构成的历史具有具体生动、真实可感的特点。它有时有地、有人有事、有凭有据,没有艺术的虚构,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让我们来寻根》开篇引用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儿童读来饶有兴趣;在“先民的生活”中呈现了早期生活的场景以及火的使用等,儿童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叙述,而是生动的历史情境,以致兴趣盎然。
历史内容本身就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的恰当呈现给儿童的探究体验活动留有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发了儿童对历史的兴趣。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1课中的课后练习“人们喜欢赞美长江、黄河,你知道哪些赞颂两条母亲河的歌曲与诗词吗”,第12课中的“猜字谜活动”,第13课中的“在老师或父母的帮助下,查找并阅读有关《史记》的通俗读物,了解其中的故事,在班级内举行一个故事会”。以听、唱赞美黄河、长江的歌曲。竞猜字谜以及举行故事会等形式将历史学习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儿童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宽了儿童的视野,使儿童在充满欢愉的笑声中、在愉快的氛围中品味知识的芬芳。
在教材中巧妙设问和恰当置疑能触及儿童的兴奋点,启迪儿童的历史思维,激发儿童对历史内涵和奥秘的探索,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的第11课中的“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第12课中的“猜猜看”和“你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第13课中的“国画的主要作画工具是什么?主要颜料是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国画的基本知识”和“莫高窟历史上曾遭过野蛮的践踏,造成大量珍贵文物流失。这是怎么一回事”等等,都能给儿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儿童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愉快、欢笑中接受历史的熏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