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三月份。一天中午,
一走进教室,好多学生跑过来向我报告着:“老师,徐XX偷东西!” “······” 学生们有的向我报告着,有的在一旁指指点点的,看来这件事是真的。我往教室里每迈一步,感觉心情就愈沉一下。这个小女孩课堂上总是不声不响的,体育活动时,也只喜欢和固定的小朋友玩,而现在那位小朋友也已经转走了。她更是喜欢一人独坐台阶边,看大家活动。想到这儿,我不禁做出了个决定——先漠视其他学生的报告,然后让课代表组织好他们上下节课。待到上课音乐响起时,我轻轻地把她叫到身旁,确信其他学生都已经去音乐室上课后,开始了与她的这次谈话。
“今天发生什么事了?”我是这么问的,希望她能主动地与我交流交流。
“没什么事!”她的语气居然很平静的,这令我有点儿生气。
“真的没有?”我依旧希望她能主动地向我澄清,可她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我忍不住了:“
她听后表情略显得不自然了,小脸儿也涨红了,手不自觉地抓起了衣角。
“这究竟是什么事呀?”我故作不是很清楚这件事情的样子。
“我,我到小卖部去买东西的。”她支支呜呜地说道。
“是吗?去‘买’什么了?”
“买了可乐。”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她又零零散散地报出了几样。
“那你哪儿来钱买的?”
“爸爸妈妈给的,还有压岁钱!”
“那你付钱了吗?” ······
在这种追问中,她的情绪开始不稳定了,手扯衣服的动作越来越厉害了,脸更红了。她向我解释道,她只是“拿”的,不是“偷”来的东西。她有钱的,只不过没带来。
虽然我没说过她“偷”东西,可却听到她很在意地向我解释,她不是“偷”,而是“拿” 。为什么呢?从反问中我明白了,她对于自己行为的理解是:今天她没有带钱,所以先拿了东西,然后过两天再把钱付了,就可以了。我引导她想想,其他同学是怎么买东西的,是否买的时候就把钱付了呢?所谓买东西,就是用钱交换另一样物品。她刚刚看似内心经受煎熬的样子,终于稍微轻松了一下。
“那你现在明白怎样叫‘买’东西了吧?”“恩,”她点了点头,又重复了一遍“买”东西的定义。接下来,她又想了一下补救的方法。临了之时,我特意嘱咐了句:“假如有同学问起老师跟你说了些什么,你就说留下来帮老师做事的,明白了吗?”她如释重负地又点了点头。
事情就这样地过去了。再也没有学生大声地嚷嚷“XX偷东西”之类的话了。徐XX开始和同学们说说笑笑了。当然,我也在班级里宣布了项规定:以后禁止在学校买或吃零食。
事情虽然过去了,可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她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一开始,她不敢承认发生了什么事,一是怕老师对她惩罚,二应该是怕同学们会指指点点吧!虽然我不知道她是真的不理解“拿”与“偷”的含义,还是糊弄我的,但我很高兴自己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她的行为定义为“偷” ,我不希望她年纪小小的,就被扣上了“小偷”的帽子,这将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兴许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以后对于这种内向的孩子,老师也应该多关注啊!毕竟,他们的内心是封闭着的,了解才是沟通的前提啊!其次,学校的小卖部每天吸引了那么多孩子,一个买了,两个买了,第三个看了肯定会忍不住的,所以禁止滥买零食,节约花钱也成为了这件事情最终的引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