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发挥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保证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尽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的目标也是根植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预设目标是基础,如果连预设的目标都无法基本达到,就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会使教学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的。
比如,有位教师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了“猜猜他是谁”“阅读神秘信封”“寻宝摘星”“风采展示”四个活动。其中,“猜猜他是谁”游戏活动是请学生看照片(其实照片是一面小镜子)说优点,让其他同学猜猜这个人是谁,其目的是感知每个人都有优点;“神秘信封”内装的是教师事先请有
在课堂教学中,也有部分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一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活动一个接一个,形式力求新颖,可是对活动的目的性、必要性以及内在逻辑关联等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意义,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比如,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采用游戏活动导入教学,有时一个游戏活动就要花十分钟时间,而其作用仅仅是导入教学,对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实际教学效率很低。
有的人认为,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活动就体现了课程的活动性、体现了活动教学。这是对课程性质的曲解和误读。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活动设计偏离教学目标,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有活动的形式而缺乏活动的教育价值的做法。在设计每个活动时,教师应该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何处,活动是否能或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活动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如何,活动是否是必需的,活动是否能真正发挥教育价值等等。
二、活动方式与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活动教学,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有走出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具体形式包括讨论交流、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选择活动的方式时,要有儿童意识,即活动方式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比如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而高年级学生则部分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因此,低年级的活动宜以具体形象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增加理性思考的分量。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活动,将明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般地讲,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要生动活泼、富有童心童趣。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位教师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我愿和你交朋友》的教学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快乐的活动中结交新朋友,熟悉新同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活动,师生一起开展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快乐的、充满童趣的,是学生喜爱的、积极参与的,因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教师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可以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要求。比如,在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走进市场》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选购商品的常识,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为此,有位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课前开展调查实践。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和自己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指导各小组进行“走进市场”的调查活动。课堂教学则以课前调查活动为基础来展开,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汇报、信息汇总,分析交流。调查访问、汇报交流等活动方式比较适合中高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进行了具体的指导,结合小组分工合作、家长协助等灵活方式,使得活动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儿童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因此,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而很多学生则成为观众。
比如,在《我从哪里来》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曾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设计开展了一个“当一回妈妈”模拟体验活动。但只请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来进行活动。当两位同学反背书包扮演“怀孕的妈妈”,按照老师的描述做动作时,其他的同学则在一边观看。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则是自己与全体同学一起反背书包,扮演“怀孕的妈妈”。全体学生随着老师的语言引导,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一起模拟体验“怀孕的妈妈”的不方便和辛苦。这两种活动参与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比较而言,在第一位教师的做法中,由于是个别学生参加活动,这样,模拟体验活动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活动,更多的学生并没有得到亲身体验。而第二位教师,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全体学生一起进行这一模拟体验活动,使得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再有人成为观众,因此每位同学都认真地投入到了活动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实验。在后来的活动交流中,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纷纷述说自己的感受。由于人人参与,提高了体验活动的信度和效度。
在教学中,如果活动经常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这会产生一些后果:一些学生没有参加的机会,活动实际上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由此,活动体验、活动感受也是部分学生拥有的,活动乃至教学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会对活动产生距离与疏远,容易成为活动的观众或旁观者。而且,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部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当然,人人参与并不等于人人在活动里都得扮演同样的角色,都做同样的事情。有些活动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在大班教学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加活动。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教师要注意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儿童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关键是要形成全体学生的互动,让每个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参与活动,有机会直接进行活动体验,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实现全体参与。
四、活动过程中的教师调控
有的时候,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很好,活动方式适合学生能力水平,也体现人人参与的理念,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活动组织方面的问题。如,在大班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秩序就会乱;在模拟体验活动中,有的学生不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活动,独自活动;在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别人不配合的情况;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
开展有效的活动教学,还要求始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活动成为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组织和调控。在活动前,要提出明确要求,仔细周到地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针对问题制订适当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保证活动质量。
五、活动意义的提炼和引导
教学中的“活动”不是学生随意的自由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内含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如果活动体验缺乏分享和交流,活动经验缺乏总结和提升,那么这些体验和经验只是感性的、表面的、个体的、零散的,而不是理性的、深刻的、群体的、系统的。学生即使获得了对活动意义和价值的感性认识,但如果这些感性认识缺乏教师的点拨或引导,缺乏理性的提炼,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刻的。这样,活动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与内化,由此也会降低活动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分享、交流,启发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及深层的意义。
比如,一位教师在《竞争与合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创设“竞争智慧皇冠”的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对竞争活动的“参与者”“胜利者”和“失败者”进行采访,并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活动体验交流,通过学生的活动感悟交流使全体学生正确认识了参与竞争的目的和意义──竞争可以使自己获得锻炼,促进自己进步,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用采访、问题反思、经验交流等方式,及时把学生个体的零散的经验扩大为群体的系统的经验,把感性的体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提炼和内化了活动承载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