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语文>>公告通知>>语言积累,语文教学之核心 
语言积累,语文教学之核心 
发布时间:2010-09-10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王勤(教研室)

语言积累,语文教学之核心
朱瑛

关于语言积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倚马可待”。用哲学上的话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那来薄发。因此,作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语言是构筑语文素养的“秦砖汉瓦”。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少、慢、差、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而应在“源”上作文章。记得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定语感经验,它是吸收,是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是输出。若是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指望有雨落下来,没有足够量的语言积累,如同空中没有几块云,你想人工降雨都不行。

 

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是如何“布云”呢?

 

一、布什么云

 

什么都有技巧、窍门,“布云”当然也不例外,有的老师称要多布些“积雨云”。何为“积雨云”?①生活的云。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热热闹闹的游戏,大自然的美景,身边的趣事等等,凡是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能触发情感,引起兴趣,激发和唤起好奇心的生活材料,我们都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②情感的云。谈心、家访、写信、传纸条、留言、题字等,凡是能拉近师生距离,沟通师生关系,播撒情感种子的,我们都要把它积累下来。待到需要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情动而辞发,形成降雨。可以说,感情积累的含水量越多,需要时也最容易喷发。③范文的云。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途径,就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只有不断吸收,大量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都说明了积累范文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高峰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好雨时节”,最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课本上的文章要读、要记,课本外的佳句美文也要多读多背。也许眼下有些内容,诸如名言警句、古代诗文,学生一时还难以理解,很可能会囫囵吞枣,甚至会“消化不良”,但这无关紧要,可以让他们先读先背下来,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对语言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到语言的本身,还要关注到它以外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顺序,否则,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输出。就像一个建筑工地,虽有大量的建筑材料,但是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搭配和组合,还是建不了高楼大厦的。同理,如果学生大脑中只贮备了语言本体,而对语言表达方式和顺序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不可能“笔有千钧任翕张”。所以,对范文的积累,我们除了要积累语言本体之外,还要一并积累它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顺序。

 

二、怎么“布云”

 

生活中“积雨云”很多,作为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布云”呢?

 

首先,抓住一个“听”字。

 

现代媒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组织学生听、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不仅如此,还要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磁带,让学生回家听,并教学生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通过传播媒介听些评书之类,让学生从听中认识文学名著,由此产生读的欲望。这样,由“听”到“看”,水到渠成。

 

其次,抓住一个“读(背)”字。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训练要抓读(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书声琅琅远比议论纷纷效率高,朗读、背诵应该成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冲淡。不能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时髦的手段挤掉学生的读(背)时间。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感,读有所值,读有所得。读不仅指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学生如果能多读多背,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必“冰冻三尺”。待到用时,便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读(背)的方法。如①快速浏览法:读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较快地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等。读时,可以一目十行,跳读速读,也可以有选择地翻阅;②重点精读法:对重要的文章,精彩的片断,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研读,熟记语言精华;③主题读书法:将同一主题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触类旁通,达到更快、更好的阅读效果;④联想记忆法:把优秀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形象画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背诵成为充满情趣的精神创作活动。

 

再次,抓住一个“记”字。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在学习中我们要养成摘记的好习惯。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交流表达时,想用到一些名言警句、好词佳句、典型材料等,可是不是想不起来,就是记不清楚。而如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把好词、好句、好段等分门别类地摘抄、或剪贴下来,预备好,这就使语言积累的时空得以延伸和拓展,待到用时,找出本子翻一翻,找一找,大多不会令你失望。

 

最后,抓住一个“用”字。

 

用,运用,可以通过“说”来用,也可以通过“写”来用。

 

毛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说”的训练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疵。这样,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常言道“听不如看,看不如写”,写是大脑总结、归纳、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语言形成知识块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常练笔,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练笔与统一作文结合,可以分步练,可以集中练,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不过,教师在写的设计上要下功夫,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写是一种负担。

 

围绕语言积累这根柱子,听、读、记、用,多管齐下,广布云雨,空中的“云”越积越厚,“秦砖汉瓦”越聚越多,何愁没有“雨”下,“语文素养”的大厦何愁无材?

< body>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