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号子》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打麦号子》一课。
【教材分析】
歌曲《打麦号子》——江苏靖江民歌,是民歌中一首经典的劳动号子歌曲。歌曲的前8小节按规整的八分节奏进行劳动时的呐喊;后16小节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的旋律在领得旋律上发展而来,基本相同。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把握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并通过歌表演表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学生体验劳动号子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节课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三个维度,分别是:
1 知识目标:知道劳动号子的概念;知道下滑音记号;知道变换拍子;
2 能力目标: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3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打麦号子》,欣赏歌曲《情系江淮》,让学生体验民歌中劳动号子的独特魅力,感受江苏名歌特有的味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教学难点:歌曲中旋律重复时第13小节和第21小节不相同节奏的准确区分,歌曲中间出现的两处三拍子时值的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音乐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旧歌,导入新歌,用时5分钟
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杨柳青》,指导他们唱歌江苏扬州民歌的风味。接着引导学生欣赏江苏另一个地方——靖江的一首民歌,听一听这首民歌的情绪,提问和歌曲《杨柳青》有什么不一样?这样,不但复习了旧知识,也通过民歌这个衔接点,自然的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歌教学,解决难点,用时25分钟
这一环节分5层进行:
1 第二次欣赏。教师揭示这首《打麦号子》为本堂课学习的歌曲,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学生再次完整欣赏,教师揭示歌曲为带有领唱和齐唱的“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并简要的介绍劳动号子。这样,学生不但大致了解了劳动号子,并且也再次熟悉了歌曲的旋律;
2 演唱第一部分。教师教授学生用独特的靖江方言演唱这8小节的念白,此部分采用分句模读法让学生掌握靖江特色方言;
3 模唱歌谱。两小节模唱第一次,提醒学生注意表现出下滑音,四小节模唱第二次,通过两次不同难易程度的模唱,学生大致熟悉歌曲后半部分的旋律;
4 演唱第二部分。在熟悉歌曲的旋律上,可采用听唱法,教师弹两小节或三小节,学生填词唱两小节或三小节(一唱)。演唱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音色、口型以及咬字清晰。这样,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让他们自主学习。接着解决难点,教师在三拍子出现的地方作两拍子示范对比唱,让学生体验三拍子的变化拍子的加入更能表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接着让学生完整演唱第二部分(二唱)。这样,通过节奏对比,让学生体验感受中解决歌曲的难点;
5 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三唱),学生已能掌握歌曲旋律。教师提示学生歌曲的情绪,并做范唱,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四唱);
三歌曲表演,丰富感受,用时5分钟
1 师生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歌表演,教师作领唱,学生作齐唱部分。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调动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2 生生表演。教师请一名音色较好的学生作领唱,指导学生在齐唱部分加入打麦子的都没能工作,学生和学生进行表演。通过歌表演,学生用动作表现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面,他们的兴趣已达到了本堂课的最高点;
四欣赏拓展,结束总结,用时5分钟。
歌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另一首江南民歌《情系江淮》,并配以应景的江南风貌视频。最后教师总结江苏民歌的美妙,让学生在家乡画面中体验感受家乡民歌特有的味道,达到本堂课情感目标的升华。
最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