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互联课堂:技术与语文的深度融合
解放路小学的蒋芙蓉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依托全景平台,呈现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脉络的思维导图,从而揭示人物小传这种文体采用顺叙手法,选取人物典型事件的写作特点。课堂上,蒋老师聚焦核心问题,学生进行文本批注,平台分享,学生在学习他人批注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二次批注,品味语言,拓展了学习时空,提升了学习力。
局前街小学的邵佳丽老师执教《天火之谜》,利用博客,多角度了解作者富兰克林,借助百度词典,理解成语大意。巧妙运用画图板,图文结合,画出风筝实验,感受实验的危险和严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立足于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在平板的辅助下,批注感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得扎实,有趣。
阅读范式: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交互场域
解放路小学语文学科主任蒋晓燕,代表天宁区“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项目组做题为《从课例到范式的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蒋主任指出,任务导学,在线分享;聚焦问题,深入理解;拓展阅读,丰富积累,是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基本框架。
她结合项目组一年半以来的研究实践具体细致地阐述了这一范式的深刻内涵。与会老师看到,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逐步构建了民主平等,互动对话,主动积极,个个创造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线上线下融合,交互探究的“互联网+”学习新生态,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专家点评:由范式建构走向智能课堂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王勤老师,对两节课在追求语文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上给予了高度认可。她认为,范式让语文学科增味,从入情到动情,以语言表达求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互联网+是在研究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更是在研究人的发展,是在关注技术带来的变化,更是在关注生命的成长。
常州市教育局信息处熊青云处长,对项目组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赞许,他期待常州更多的一线教师能用好范式,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加强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行动,利用项目研究提升学校品质,是不断拓宽信息化教育的应有之意。
江苏省教育学会陆志平会长,在分析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语文学习的特点之后,对项目组进行的互联网+阅读教学范式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范式非常科学,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的智能课堂,智能教育提供了支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天宁区“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项目组”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思考技术本质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常态研究,进一步丰富课例,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相信他们定能收获更多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