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遵循学生自主管理学习时间和学习生活的方式,语文学习才会有深度发展的空间。日前,在我校的一次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恽亚青、沙可两位老师根据学校研究的语文深度阅读主题展示了两堂研讨课。
沙可老师执教的《天火之谜》,学生根据学习单的问题为驱动,探究“风筝实验”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的角度不同,观点有辩论,通过调查、研究、合作,和而不同,设计出了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用给《富兰克林》的动画片配音的方式内化文本的语言。
恽亚青老师执教了《麋鹿》这篇科普小品文。说明文在技术的穿插下更容易破坏语文的味道。学案设计最初,老师就奔着解决“科普小品文如何上出情感?”这个问题而去。开篇的音频、视频的导入,语言的渲染,学生丰富的想象,把学生拉入了文章的意境。行文过程中抓住关键的词句,品个中精妙,体会语言的严谨与准确;课堂的高潮在于与麋鹿一起感受颠沛流离的生活,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师、生、书本、终端成为学习的资源。两节课开放、丰富、有深度,以学生的立场为学习的理念,学习资源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运用,学习成果的点赞评价,遵循了学生自主的意愿,教师的作为在于课堂的不断推进与再造,教学生成的智慧处理等。
唤醒学生深度阅读的精神。我们已经意识到:知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知识的来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探索、发现、论证知识的过程,既有个体独立的思考,也有小组成员的评判与反思,语文的阅读更有深度。
保障每个学生表达的权利,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把组员的意见采纳、评判、综合、展示,这是集体的智慧,每个学生学习都是兴致盎然,因为他们有了表达的权利。
领导给予了课堂精到的评价:基于学生的立场,开放课堂的时空,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条路是走对的,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