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虹景小学的“臻美讲堂”又迎来了一位大咖——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他与我们分享了一份知识大餐——《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知识教学——说说课堂教学转型》。张主任主要从课堂教学转型中的3大问题:为何转、转向哪、如何转与大家进行了交流,特别就与我们老师最贴近的“如何转”进行了重点突破: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扎根日常,思路清晰、步骤明确,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教师是什么?——一段视频
《每个孩子都是冠军》来自于丽塔·皮尔逊的演讲,一位有40年教龄的老师。一次听到一个同事说,“我的职责不是喜欢学生。”她回应道:“孩子们不会跟他们不喜欢的人学习。” 这个充满激情的演讲号召我们相信自己的学生并且从个人角度上真正建立起和孩子们的联系。
知识是什么?——一张图片+一个案例
知识是由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三部分构成的,而我们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知识内容,忽略知识形式和知识旨趣。一图足以说明它们的关系:知识内容的产生与表达需要借助形式与旨趣两翼的支撑,知识之鸟才有可能翱翔天空。
一节《树叶中的比》,在原有教学流程中提出问题,再一一帮助我们分析“比”的知识内容、形式、旨趣,达成对这节课知识的整体认识,提出修改重建意见,告诉我们学科知识学习需要从三方面加以把握,才能产生深度学习,达致学科素养。
知识、学科素养、三维目标的关系是什么?——三个圈圈
“割裂式呈现”“错位式运用”“无人式落实”,现实中的“迷误”,通过张主任的理论引领,大家逐渐清晰。原来我们刚刚理解的知识的三部分构成:内容、形式、旨趣;课标中常要背诵的学科素养:知识、能力、情感;写教学目标常要思考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三个圈圈,每个圈圈里的三个方面还都有相互之间的关联。这样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于实践。
转变思维、扎根日常怎么做?——四个转化、五个方向
在转变思维和扎根日常方面,张主任没有在过多说明,他说这就是我校多年坚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改革过程。转变思维:目标定位变“单点式”为“整体式”,内容选择变“教教材”为“用资源”,设计思路变“工序式”为“板块式”,组织形态变“串讲式”为“互动式”;扎根日常:活动目标的分解与递进、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活动组织的策略与方法、活动过程的展开与聚焦、日常训练的厚实与多元。高度的总结,让我们的方向更明!
“教学,就是实现知识的潜在价值向学生个性素质转化的过程”,张主任在平时发现并指出问题、用理论帮助我们清晰问题、并在多重关系的把握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相信,我们也能逐渐理清“为何学”、清晰“学什么”、预设“怎么学”、反思“怎么样”,且思且行……
(撰稿:刘竹君 审稿:顾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