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绿树成荫,和风凉凉。6月4日下午,天宁区蒋敏杰教师发展工作室终结性评估展示暨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活动在常州市天宁区郑陆实验学校举行。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长,天宁区教育文体局人事科汤娟娟科长,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国胜主任、王俊博士,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金东旭副主任、于纯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分为四个板块进行。
课堂教学,描绘我们的教学成长
首先,郑陆实验学校的工作室成员王姣老师执教了三下《认识小数》一课。王老师借助孩子的生活经验,在谈话中自然引出小数,其后,围绕小数的实质引发思考,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辩一辩的过程中理解小数的内涵。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感悟不断加深。三年的成长,王老师已经形成了自信大气、从容自然的课堂教学风格。
沙龙活动,回顾我们的专业成长
三年来,在工作室领衔人蒋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工作室成员无论是课堂教学水平、理论素养,还是课题研究能力都得到了提升。32次大大小小的活动串联起每一次成长,精心制作的活动视频回顾,记录着大家成长的点点滴滴。
主题沙龙,大家畅谈收获,回顾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工作第四年就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的何嘉老师回首自己的成长过程,蒋老师无论是磨课、比赛,还是教科研方面都给予了细致、有效的指导,三年的工作室对她影响深远,实现了自我成长。丽华三小的王远东老师谈到这三年,除了自己在成长,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们也在成长,三年来,王老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每次活动后都做到把自己在工作室中的收获和教研组同事分享,共同提高。来自三河口小学的陆萍芬老师三年来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课堂如何转型,如何将自己在工作室所学的成果运用在本校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她的教材解读能力不断深入,教学理念逐渐提升。非常有幸,作为乡村教师的她和王姣老师积极加入到了常州市乡村骨干教师潘小福培育站,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在新的平台上不断成长。
结题汇报,共谋专业成长之路
紧接着,工作室领衔人蒋敏杰老师以《研究,用实践描绘我们的专业发展》汇报了三年的研究成果。三年来,工作室聚焦青年教师的课堂交流,进行项目研究。工作室成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口,采用摸底课堂教学的方式,寻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以具体“课例”研究为载体,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具体实施策略,促进青年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蒋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带领成员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如常州市乡村骨干教师潘小福培育站活动、常州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研究、关键问题项目等,开阔大家的视野。三年来,工作室成果丰硕,9位老师,17篇论文,50%以上的市级五级梯队,多位老师获得区基本功和评优课比赛一、二等奖。最后,蒋老师对成员们提出了新的期待:专业成长之路在自己脚下,希望工作室成员通过扎实的研究与实践,未来的专业成长之路能够走的更好。
专家点评,高位引领促提升
与会专家们对本工作室三年来的研究进行了高位引领。首先,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金东旭副主任高度称赞了工作室是区教师发展工作室的优秀典型与代表,希望青年教师们能够抓住机遇,继续努力,不断成长。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俊博士肯定工作研究的丰硕成果,并从课题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强调,课题研究要研究真问题,找准现实的研究点,并持之以恒的展开研究。
最后,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长从工作室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课题研究三个维度发表讲话。潘院长一方面对青年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提升对教育对象的认识,理解学生;要进一步学会理解并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站在课程的视角,组织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创造丰富的课程实施样态。另一方面,潘院长着重从课题研究的视角,以“关键要素”“研究变量分析”“数据实证分析”维度,对课题研究提出新思考,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三年的工作室活动虽然即将结束,但对成员们而言,这是他们专业发展美好征途的第一站,未来她们会更加努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