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特殊教育远程送教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光华召开
——远程直播新尝试 送教上门新形式
为贯彻落实《常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探索“互联网+”特殊教育远程送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加强区域特殊学校课堂教学交流与研讨,提高送教上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常州市特殊教育教学质量。12月11日,2018年常州市特殊教育远程送教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光华学校召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谈秀菁教授和许海燕副教授、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博导刘小峰教授和王雪博士、常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王耀民、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水虎远、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陶建平、常州市教科院教研员庄春梅、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管雪沨、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代表团、市特教兄弟学校及区域资源中心的领导、老师们近百人参加活动,共同探讨特殊教育远程送教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陶建平为本次研讨活动致辞。通过课堂教学观摩、专题汇报、专家点评、互动交流等形式对特殊教育远程送教进行深度探讨。活动由常州市教科院教研员张丽霞老师和常州市光华学校副校长葛小国主持。
精彩直播课堂 打开送教新视角
光华学校于2018年初就开始逐步探索远程送教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随着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常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2020)出台,光华学校的《区域特殊需求儿童远程送教直播课程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对远程送教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考与举措。本次活动展示了三节远程直播课堂,分别针对普校随班就读学生、重度脑瘫在家无法到校学生以及儿童福利院有特殊需求学生展开教学,课前老师们对特需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估,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学生们的特殊需求开展本次课堂教学。
光华学校周铭老师执教的言语康复课《肥皂》从专业的言语康复治疗、有趣的发音活动,在普小老师的辅助下通过舌两侧缘上抬运动完成/z/音的矫正,不仅为学生纠正发音,还指导了普小老师,使其也获得基本的特教技能。倪叶飞老师执教的是《教室内步行能力改善训练:下肢被动屈伸外展活动》,课前带医院康复科专业的医生为重度脑瘫霖霖诊断评估,倪老师课上运用扎实、专业的训练给予家长指导,让家长每天在家坚持训练。蒋玉娇老师执教的手部精细运动训练:《花儿朵朵》,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带来新的课堂体验,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在搓、捏、压、粘复杂的步骤下做出一朵朵漂亮的花儿,有效地锻炼了手部小肌肉,提高了孩子们手指灵活性。
三节课后,参会老师对远程直播课堂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杜文洁老师汇报了《区域特殊需求儿童远程送教直播课程的实践研究》项目的实施计划,分别从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支持的技术、采取的策略、预期的效果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线上的远程直播课堂展示离不开线下真实课堂中老师们专业的康复技能积累,王强老师执教的体育运动课《小小神投手》通过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让孩子们在欢快的运动中,初步掌握正确的投掷动作方法,达到康复效果。
德 安医院康复科周积江医生、南特师康复学院许海燕教授、南特师教育学院谈秀菁院长、市教科院教研员庄春梅老师、天宁区少体校王国斌校长分别从医学、康复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体育运动方面对四节课进行了全方位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相信光华学校的项目组老师会根据建议把握好今后远程送教直播课堂的方向,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更精准的直播课程。
倾心动情汇报 展现送教新形式
光华学校自2014年以来就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送教团队在光华学校王静艳校长的带领下,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赢得了社会认可的口碑,曾先后荣获“天宁区优秀团队”、“常州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四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送教经验。今年下半年,光华学校对送教上门工作又作了创新,邀请普教两位老师参与到送教上门工作。三个多月来,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景丽老师以及常州红梅实验小学杨霞老师用她们的专业与深情送教,深受大家感动。同时感谢她们的真情付出,让畅畅和玲玲敞开心扉,也能走出家门、走进学校,感知家门外还有更广阔的天空。
接着由光华学校送教项目负责人李惠宁老师对光华学校多年来送教上门工作作了详细汇报,从“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制度,夯实发展基础;基础评估入手,明确送教内容,提高送教质量;落实以生为本,探索创新发展,送教良性发展”阐述“谁来送、送什么、怎么送”的送教上门核心问题,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平等地享受到教育和教师的关爱。
南通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陆灵俊校长汇报了以《行走的力量,精准服务》为主题的通州区送教上门工作模式,分别从“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依托课题以研思;一个中心,三个同心圆,依托行政以推进;一人一案,四种成效,依托团队以夯基;一点期望,几点困惑,依托政策以赋权”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专家高屋建瓴 深度引领为发展
生动的课堂展示、精彩的送教汇报全方位展示了光华学校的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施情况,其中有常规性的工作、更有创新性的工作,在座的领导、校长、老师们都很有感触。常州市教育局基教处王耀民副处长作了重要讲话为远程送教项目指点迷津。王处高度赞赏了光华学校远程直播课程,指出该项目为常州市328名未入学残疾孩子带来了希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为学生考虑,整个工作中体现了几个借力:借力现代科技,突破时空限制,用技术造福学生;借力优质资源,向医院、大学专家求助,解决康复、教学中的专业问题,确保送教质量;借力信息公司,实现硬件环境无障碍。同时提到市教育局将对此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扶助光华学校把这个项目做好。希望光华学校能在实践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推广经验,让更多儿童受惠,让常州乃至江苏教育真正实现零拒绝。
天宁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管雪沨主任也做了点评,提出三点建议:家长课堂与学生课堂相结合;评估与送教课程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河海大学刘晓峰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机互动,社交机器人,互联网领域,刘博导从信息技术方面作了点评,提出用网络直播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资源,激发兴趣;开发电子课堂培育家长,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远程专家会诊,提供医疗帮助。也表示将会为我们远程直播提供技术支持。
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水虎远副主任表达了对特教老师的崇高敬意,本项目借助信息化技术不放过一个受教育权学生,达到残疾儿童一个都不能少完,扩大了送教的数量。提了两点建议,老师大胆尝试新技术,引入VR、AI技术、动作捕捉技术获得更多间接经验,提高孩子们信息技术素养。
文:杜文洁 审:霍莉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