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教育信息化>>计划总结>>2020-2021第一学期丽华二小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2020-2021第一学期丽华二小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05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刘勇刚

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基于改变社会最底层家庭子女学习生态的思考和全人发展的愿景,学校于2012年申报为常州市首批数字化试点学校,2012——组建团队;2013——学科试点;2014——课题引领;2015——项目推进;2016——全面辐射;2017——常态落地,2018——应用推广2019——智慧校园)2018年我们在区域带领下加入互+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研究,优化机制,建立了1+1研究团队,即1个骨干核心组,由5个学科9位教师参与,负责研创、培训、实验、技术支持、成果收集等;1个课堂研究组,全体教师全部参与,在核心组的带领下进行课堂实践、撰写案例、优化教学。目前全校所有学生均自带平板进课堂,信息化课堂教学实现全覆盖常态落地。从破冰到常态落地,从自主探索到部分学科常态课建模再到全学科推广,我们立足校本、聚焦课堂、优化资源、创新评价。

一、 ——智慧引领,价值赋能

1、课堂的优化、范式的推广应用、常态实施的推进首先基于理念和价值的认同,多年来,学校已经形成守正创新的学校文化、互助共进教研文化和自主高效”的课堂文化。对“1个目标、2个主体、1个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以此指导教学行为”的理念有较高的认同感。“1”是指一个目标,凸显“自觉输入、自由探究、自主分享、自我创新”的精神实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2”是指两个依据,全面处理好师生双主体关系:1指一个中心,以“学习”为中心。

2、开展教学实施(见图2)。基于1个核心,狠抓2个重点,建立1个标准,开展教学实施。“1”指一个核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2”指两个重点,一抓备课二抓上课。“1”指一个标准,制定相应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监测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了新型的教学质量观。

二、 ——立体架构,常态推进

+环境下如何让儿童站到课堂中央我们以微项目、微团队、微课题的方式(3+X)以点及面进行常态化推进

语文学科低、中、高年级分别开展了数字化环境下优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的微项目研究。

英语学科以微团队的方式 全组4人全员围绕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单元整体的英语任务型教学展开研究

数学学科:以微课题的形式围绕“合作探究,生成资源”这一内容,开展“互+环境下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

三个团队分别由成冰书记、裴旭璐副校长和我担任组长并率先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常态化实施,扎实开展校园研究,每周的教研活动、教师培训时分享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打破学科界限采用异学科团队捆绑,在区域互+研究的引领下扎实开展主题研究,每两周一次常态课观课研讨,邀请专家指导,每月一次案例研究,开发整理课例资源,撰写论文;每学期一次教研组汇报,评选优秀教研组;每学期梳理一次校本纲要,评选一次互+常态化实施优秀教师。

三、精——管理增效同心同行

当传统的校园因为技术的参与,进化为可以让学习随处发生的智慧场时,泛在学习服务就必须及时跟进。BYOD让泛在学习成为了可能,也让家校对电子产品使用的监管共育产生了压力,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细化服务,优化机制,创生“三级三部”家校共同体,以三个大礼包,四张能量卡,五条服务链来建立努力建构“学习有引力、管理有温度”绿色促学模式。每学期开展家长专项督访活动,让家长通过跟班听课、参与管理来了解数字化学习的意义和管理规范,逐渐认同“让孩子成为自信的独立学习者”这一共育目标。通过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密切关联,打造家校社联动的数字化生态环境。

四、进——日拱一卒, 功不唐捐

1个平台的常态运用、多种软件的交互使用、100%的学生自带ipad全学科协同研究2218节常态课的实践、多元评价的不断探索……我们不断地在研究中改变,在改变中收获:

1、助推学生个性成长

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具有挑战性、自由民主、协作探究、实时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自自觉输入、自由探究、自主分享、自我创新成为了可能同时数字生活改变了校园生态,信息素养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习、生活、与人相处中随处可以体现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逐步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互+思维根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线上线下融合的适切性不断关注,大单元、大任务、大框架、大问题的课堂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逐步形成。2年多来,多位老师获常州市、天宁区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数字优课比赛一等奖。教师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展示数字化公开课,获得好评。语数英均有教师五级梯队晋升。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研究促学校内涵发展。各个学科均有与互+相关省市区级课题在研;2018年学校成功申报为常州市信息化骨干项目并已通过中期评估;常州晚报用题为《把课堂变大一点》的新闻报道了我校互+常态研究的历程和成果;我校先后2次承办互+常态应用推进会,7门学科同时并开了10节课,还主动展示了40岁以上教师专场互+研究课,给与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丰富资源建设,创新研究路径,深化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学习,积极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校园新生态。

 

                                                        2021.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