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教育信息化>>计划总结>>常州市兰陵小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教科研信息化工作计划
常州市兰陵小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教科研信息化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1-02-22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王蕾

2020年的千山万壑、千难万险中走来,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在2020年深深嵌入每一个人心中,汇聚成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伟力。2021年注定要冲破乌云,迎来阳光。“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每一件大事都催人奋进。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目标,面对“十四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大任务,基础教育大有可为。

——摘自《人民教育》2021年第1期

 

 

指导思想:

学生的快乐成长是我们的不懈追求”的办学理念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学校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和市新优质学校“高品质项目”建设为契机,抓机遇谋新局,破难题开新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重点项目和关键节点取得实质性突破,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主要工作

一、重视常规管理,规范深处有质量

1.重视课堂常规。通过年级组每日、教研组每周教学骨干每月调研三结合,充分发挥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巡记录、督谈话、调研反馈学生问卷等形式提升教师常态教学的规范意识重点关注各班上课情况,是否严格按课表上课,学生该上课时就上课,学生该上什么课时就上什么课,学生该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教师是否及时教学是否有学生留堂、拉生,是否上课看手机坚决杜绝随意调课或无人上课现象,并做好记录情况,对照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常规督查标准,从每一节常态课做起,规范课堂常规管理。同时,综合学科教师还要继续关注专用教室的消毒清扫和使用管理常规,如课前提前组织好学生排队有序进入专用教室、课上进行点名记录,班主任老师配合综合学科老师做好学生路队的秩序维护,其他主课老师做到不留堂、不拉生等。

2.重视教学常规。重视对教师备课反思、作业批改、练习讲评等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督查。各学科组明确对教师二次备课、教学反思量与质,学生作业批改的统一要求,通过各学科全覆盖、各班级全覆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做好过程性记录,评选“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教学重建”、“优秀作业批改”等活动,加强团队交流,学习正面典型,互相督促提高。

3.重视调研常规。分管行政一周一节随堂课、教导处一月一次校级专项调研,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特殊班级特殊学科等。

4.重视质量监控。根据学科的教学要求,从学科到年级,制定详细地质量监控方案,过程专项监测与定期形成性调研相结合,确保每学科每学期至少两次质量调研有计划实施过程性专项监测要加强与市、区质量检测的提前沟通,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实现整体策划和精准导向。定期形成性调研在时间、空间、操作上都要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和过程监控的效度,注重调研和检测后的反馈分析,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做到分享经验、反思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同时,还要坚持关注和细致落实各班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二、聚焦项目建设,课堂转型有突破

在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的引领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培训与实践,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老师都对省前瞻性改革的“互+”项目的发展与应用和基础教育“新教学实验”有了亲密接触。本学期,我们将在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和统一部署下,继续做好这两大项目的纵深研究。同时,也将围绕我校作为市新优质学校成功申报的高品质项目“国球精神引领下的‘灵动课堂’建设”,思考三者在价值追求和学生素养培育上的异同点和结合点,进而整合和汇聚全校老师的智慧与创造,展开重点的突破和探索深耕。

我们将从常态教研和主题教研两个维度,立足学情和原有基础,围绕“灵动课堂”和“分享式教研”两个关键词,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转型和教学改进,推进高品质项目建设。

1.学科教研,持续深耕“灵动课堂”

学科教研,我们将持续聚焦三个“一”,即一次学生素养展示、一次开放性学习活动、一次学后反思分享。上学期,我们对第一个“一”,即一次学生素养展示进行了重点的思考与实践。本学期,我们将对第二个和第三个“一”进行再突破、再凝炼和再优化,通过对区域推进的“互+”项目和“新教学”实验核心理念的校本化解读和实践,结合我校实际学情,提炼富有兰小特质的“灵动课堂”要素,分学科进行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形成“灵动课堂”的学科表现性评价标准,在课堂要素和评价标准循环完善中,提炼“灵动课堂”的典型教学案例和教学流程。本学期每学科完成一张“灵动课堂”表现性评价标准,每位老师探索和形成一个“灵动课堂”的典型教学课例。

2.学科项目,特色彰显“分享式教研”

作为学校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学校的项目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语文组的“微作文”项目、数学组的“珠心算”项目、英语组的“爱阅读”项目,不仅明显改变了学科教学样态,也成就了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综合组的美术和信息技术也通过课题申报,积极进行学科教学改进研究,先后成功立项为市规划和市青年专项课题,这在全区层面也是不多见的,可以说已经积累了优质的学科项目基础。本学期,学校将进行学科特色项目的再丰富和再深入,通过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维度的申报、梳理和提炼,通过“分享式教研”的校级分享和展示,助推特色彰显的学科发展项目群的打造与构建。

 

三、深化课题研究,专业发展有收获

学校现有省规划、省教研和市规划立项、市规划青年专项共四项课题,这些课题研究引领和推动着学校的内涵发展。在校长室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省、市、区、校多级课题圈群,管理制度鲜明,推进思路清晰,并确保每年教科研经费的稳定投入教师持续的教科研能力和专业表达水平得到了市区专家的积极评价和充分信任,上学期我们成功申报为常州市教科研基地学校。学校将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的契机,一方面做好课题研究的学科、网格全覆盖,对于有缺失的学科和层级,基于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梯度、有针对的孵化和突破;另一方面,在帮助课题组正常、规范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更聚焦研究成果的理性梳理和成果提炼。通过抓住课题研究中的关键性节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课题主持人和成员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初稿,并通过校长室和市区专家的专业引领,对研究成效进行更高位的观点提炼和更客观的理性思考,以成事促成人,不断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赋能校本培训,多元展示亮风采

一是加强专业与理论学习,围绕基础教育“新教学”实验、“部编版教材”等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通过读书沙龙撰写读书心得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转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后灵动课堂建设积淀丰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引导内源生长,满足不同梯队教师发展需求,营造分享式校本培训良性循环。一方面,学校将继续关注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通过每周一次的粉笔字、钢笔字练习展评,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的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也将启用学校实践经验丰富、教学风格显著、生活品位较高的特色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师资力量,发挥其辐射和示范的正能量,通过书法、篆刻、摄影等校本培训活动,以我想”“我看”“我说”“我做等培训形式,传授教学经验、发展兴趣爱好、分享生活阅历,创新形式和兼容并蓄中催生学校新生力量,让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亮出自己的特色、亮出自己的风采更让骨干教师和特色教师在开放表达、百家争鸣的同时,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升校本培训品质。

三是把握“两个重点”,即“研与训”、“教与学”。把校本培训与学科教研有机融通,在集体备课、常态教研、观课议课中深入探讨交流,在及时言说不断提高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让我们一同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努力,用不忘初心的坚守和耕耘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2021,征途漫漫,惟愿与你共奋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