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网站>>教育督导>>督导公告>>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区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区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1-07-09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江华

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区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天宁区第三轮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的通知》(常天教督委办〔20211)文件精神及区督导评估工作计划,天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督导评估组于2021年4月28日,对浦前中心小学进行了素质教育督导考核。督导期间,评估组听取了陶雯校长的学校工作汇报;巡视了校容校貌、设施装备,查看了学校的食堂,现场观摩了学生早操晨会、社团活动和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工查阅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台帐资料;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对部分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抽取部分学生分别进行了体育素养测试和实验操作测查;前期委托教师发展中心全面进入课堂听课(听课16节,优秀课10节,良好课6节),评估组进入课堂听课5节(其中优秀课4节、良好课1节);评估组在分工调研,汇总情况,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评估意见。

一、基本情况
    浦前中心小学创办于1918年,现有24个教学班,1074名学生,64名教职员工。学校占地面积9147平方米,建筑面积6767平方米。

近几年,学校在“和美”办学理念指引下,以坚守的情怀和努力的姿态,立足校情,主动作为,积淀内涵,老学校迸发出新活动,有了新发展。学校先后获评省“童心里的诗篇”优秀组织奖、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常州市优秀少先队大队、天宁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区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区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区德育创新成果奖。

二、主要成绩

1.凝练办学思想,优化办学机制

学校基于本土文化、历史背景、师生特质,逐步提炼出“和美”办学理念,努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思想。在办学实践中,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推进三个结合,即课程与教学中的公转自转结合、学生培养上的共性与个性结合、教师培养方面团队协作与个人奋斗的结合,努力追求“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特色亮校”的办学目标。在“和美”办学理念落地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特色成果,比如传统文化课程、360劳动课程、惜物养德课程等。

学校上下联动,对所有制度进行重新梳理、修订,做到主旨统一、分类清晰、序列完整,优化了学校办学机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下移管理重心,调整管理职能部门,增加项目管理,加强年级组建设,实施“校长--主任--组长”三级负责制,落实值日行政和值岗教师日反馈周反馈结合制度。通过变革行政例会、加强学习培训、促进交流反思、扶植非行政组织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凝聚成学校办学的智囊团队和中坚力量。

2.坚守办学底线,创生实践智慧

学校坚守办学底线,执行好办学要求,在招生、编班、作息、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都能严格贯彻相关要求。能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严格实施体艺“2+1”工程,因地制宜开展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能寻求突破。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创生智慧,提升办学效益。一是思维创新。能着眼学生未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思维从点状、割裂走向整体、有机、长程。无论是在课堂转型研究中还是在班级建设中,学校都能关注全体,综合融通,努力把生活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二是实践创新。建设整体育人环境,无论是上下课、上下学音乐的选择,还是大课间自创操的表演,处处渗透学校办学特色即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孕育。能整体架构学生的活动序列,把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班级建设、项目建设等有机整合,实现内容、方法的融通和时空的打开。

3.尝试整合融通,促进差异发展

以党建引领师德建设,以书记项目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教师正师德、正行动,凝聚起一支风清气正的教师团队。

学校加强教研组、课题组建设,将学研修整合融通为一体,立足校本,内引外联,在前瞻的计划、聚焦的专题、扎实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养的成效,也提高了学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至今,学校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2项、区级课题3项,教师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覆盖广、学科全、层次多,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校尊重教师差异,采取分层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差异发展。推进新教师培训的日常化、青年教师培养的规范化、骨干教师培养的个性化、成熟教师资源的共享化。这些措施,有效激发起不同年龄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近三年来,学校有2名教师获评常州市五级梯队称号,市区级骨干教师比例上升为41.7%。

4.坚持五育并举,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牢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使命,坚持五育并举理念,通过育人氛围营造、德育课程落实、学生活动创新等措施,助力学生成长,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童年。

学校营造人文化的育人氛围。通过硬件的改善和软件的提升来系统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场域,富有人文气息的德育文化润物无声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田。

学校设计序列化的德育课程。组织开展以体验感悟为主的德育节日课程,月月有故事,件件都精彩。同时,学生个人书画展、诗词小讲坛2.0版、诗词小达人等活动又使序列化的德育体验课程既有面的普及,更有点的张扬,从而真正做到课程与育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学校策划项目化的德育活动。以渗透360行、落实到360天的区级《360劳动项目》和正在申报的市级《惜物养德》项目为抓手。在项目的引领下,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提供了可能。

学校打造品牌化的体艺特色。重视体艺特色的培育,其中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在全区名列前茅,全国小学生漫画大赛优秀奖、市合唱比赛一等奖、区中小学生艺术现场展演一等奖、区艺术作品一等奖等花落浦小。

5.探索课程改革,转型课堂教学

学校以课堂转型为抓手,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锤炼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日常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尝试构建互动学习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地学,智慧地学,教师勇敢地“退”,实时地“进”,提高教学效率。引导教师尊重不同学科的特征与教学规律。

学校基于学生特质与需求,个性化构建校本课程。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索,通过贯通整合、纵横联合实施。纵向,以崇德、躬行、健体、尚美、勤劳五条线索,形成一至六年级螺旋上升的序列;横向,形成各课程内部、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真实生活的联动。

6.厚积学校内涵,形成良好声誉

学校在一轮又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特色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内涵不断积淀,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师生家长满意度较高。教师队伍成长有进步,新增市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各1人,在市级以上基本功、评优课等比赛中获奖5人次。各年龄段教师差异发展,教师团队有较强的凝聚力,青年教师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发展素质优良,艺体方面有一定特长。生源虽然大多是新市民子女,但是从体质测试、学业成绩检测等相关基础数据中、从学生社团活动的现场中、从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的成绩中,充分看出浦小学子呈现出的良好素养。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1.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建造年代较早,仪器室设置在楼梯间,非常局促,木制仪器柜破损严重,专用室投影器不清晰,影响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视力。要借城市改造契机,推动硬件装备提档升级。

2.加强对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提升办学软实力

进一步理清学校文化、办学理念、教育品牌、办学愿景、学生培养目标等之间的关系,聚焦“和美”,整体架构,形成学校文化体系。要对“和美”进行校本化解读,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加强宣传,入耳入心,形成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并在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在学校文化引领下,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架构,最好形成学校课程图谱。要探索并提炼浦小课堂特质,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也利于培养特色教师。

3.精致管理,促进教育教学常规落地

抓实各学科教师的备课、上课、教研、作业布置与批改等环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特别关注考查科目教师常规的执行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要从学生培养目标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多方位思考培养途径,顶层设计学生评价,形成较为系统的学生评价方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