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开展天宁区第三轮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的通知》(常天教督委办〔2021〕1号)文件精神及区督导评估工作计划,天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督导评估组于2021年12月14日至12月15日,对博爱小学进行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督导期间,评估组听取了柴曙瑛校长题为《涵养博爱心 践行教育梦》的学校工作汇报;巡视了校容校貌、设施装备;现场观摩了大课间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查阅了与督导指标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原始信息;就学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学校教研组建设等进行了专项剖析,抽查部分学生作业本、班主任手册、听课本和备课本;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对部分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反映情况良好;抽取部分学生分别进行了体育素养测试和实验操作测查,优秀率分别为45.2%和100%;前期委托教师发展中心全面进入课堂听课(听课14节,优秀课11节,良好课3节),评估组进入课堂听课5节(均为优秀课)。评估组在分工调研、汇总情况、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评估意见。
一、基本概况
常州市博爱小学创办于1927年,1952年更名为常州市博爱路小学,2003年更名为常州市博爱小学。2008年,新村薄弱学校怡康小学纳入博爱教育集团,目前拥有一校三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学校教育功能齐备,课程资源丰富,办学特色鲜明,为学生教师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了优异的环境与条件。2015年,新改建的博爱小学成为一所图书馆中的学校。
学校现有98个教学班,4273名学生,教职工227人,本科率97.8%;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占17.2%;中小学一级教师占37.4%;市、区级五级梯队教师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6.1%。
博爱小学本着坚守目标、项目突破、扎实行动的方式,坚持传承与创新兼容、规范办学与改革创新同行、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并包,以儿童为圆心,以项目为半径,科研为支架,围绕办学目标,瞄准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高质量提升为核心、教师高素质发展为根本、坚持办学特色的培育与育人品质的提升。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书香校园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第二批省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常州市主动发展示范校、常州市优秀教育科研基地、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常州市集团化办学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办学业绩卓著。
二、主要成绩与亮点
博爱小学的发展始终处在高质量的发展样态中。这所百年老校,几十年如一日,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坚守、坚持、坚定走在学与教的变革之路上,这种变革的精神成为学校的优质基因。
(一)品格基因:用价值引领建爱的立方体
1.爱为底色,百年坚持“博学仁爱”校训
践行“行知天下事,涵养博爱心”的博爱办学精神;爱为底色,有了一代接着一代的“大先生”的追求,塑造“博学、笃行、厚德、格物”的教师形象,爱为底色,洋溢出“热爱祖国、心系他人、呵护生态、 个性灵动、胸怀世界”的阳光少年气质。爱在育人空间的连续体,屋顶菜园的相遇、学习社区的相逢、朋辈交往的相交;爱在组织叠加的加压,品格提升工程、名班主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项目组织的呈现,“一班一品”洋溢在“会生长的教室”,“博爱班主任成长节”让班主任智慧生长。
2.红为原色,用“党建”厚植红色基因
信仰是最长的坚守,党团队同频育人,用信仰引领理想,“追星”行动指南,“走访光荣在党 50年的党员”、“神舟十二号”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实干是最好的传承,党史微课、博爱“星课堂”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孩子用行动丈量;儿童成长是最深的眷念,博爱讲坛、班队课、红领巾“每日学党史” 等思政教育阵地,举旗帜、筑梦想、育新人;《博爱“大先生”:守初心 塑师魂 担使命》党建项目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近年来,获得省辅导员、班主任基本功(风采展示)比赛一等奖4人,市一等奖13人次,2人获省优秀辅导员,3人获市十佳辅导员,9人获市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3人入选市首批名班主任。
3.彩为亮色,在博爱品牌中润泽家国情怀
博爱品牌有系列,“博爱吉尼斯”、“博爱奥斯卡”、“博爱诺贝尔”“出彩博爱娃”等系列活动;五爱行动有组织,“五讲教师团”“博爱小当家”“家校联智群”合体育人;“责·仁” 核心品格有行动,“五爱”课程融创行动、“五彩”社区体悟行动、“五享”牵手共育行动浸润成长,在浸润式的体验中共育家国情怀。成功申报省级品格提升项目《厚植儿童家国情怀的博学敦仁实践》。红领巾“每日学党史”“我是小小接班人”,看“红色传家宝”,听“常州三杰故事”等经典活动赓续红色基因。
(二)演进基因:建学习升级的结构方程式
从本色课堂的坚守——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学科课程的再构,从研究性学习、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新教学研究等项目为载体,到积极打造了集阅读、体验、实践、 探究为一体的全时空、场景式、立体化学习社区。学习社区这个有着涌动价值的载体表达博爱小学学习升级的演进方程式。
1.学习场景的立体化
一楼阅读共享大厅,二楼红领巾街区,三楼开放式图书馆,四楼数字科技创意街区,处处彰显着指向儿童学习心理的、教育的、技术的、文化的、使用的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环境提供给学习者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支持。
2.学习组织的弹性化
新书发布,领养书架,漂流读书吧,博爱讲坛的背后是学习组织的自我变奏;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社会性的互动可以促进学习;意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学习者自成组织在学习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创造者。
3.学习资源的共享性
开放的舞台、共享的书吧、打开的银行、敞开的数学实验、闲暇的演奏大厅、共情的言语空间,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人际关系等要件统合,将各种支持性条件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学习社区构建了全新的教育生态圈,打开了全新视野,让师生在更宽广的时空,合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重新组合,并创生出无限新的可能。
4.学习方式的创造性
在学习社区里,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创生出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三大路径,创生是为了解放孩子的身心自由;空间变革形成课堂内外的项目化学习、社区内外的研究性学习、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尊重孩子的学习多样性;发挥育人功能,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混龄学习,跨界学习,让学习随时发生。
5.学习评价多元性
探索自主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非策略性知识形成高阶学习的基本构元。多元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一组数据显示:近三年多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47项,获得国家级团体个人奖项累计105项,省级127项,市级427项,区级16项。
(三)核变基因:建教师发展的成长金字塔
1.价值自信:“大先生”怀揣“大使命”
集团分校龙锦小学的迅速崛起在区域有了位置和口碑,这是博小集团化办学有着对教育的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气度。规模扩张、资源分解,稀释到再生,优化到共振,用博爱大先生为引领,但核心校的老师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从沙龙到课堂,从课间活动到个别访谈,呈现教师精神风貌好,团队凝聚力强,始终秉承“用生命感受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体悟心灵”的教育理念,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2.道路自信:“长程制”积聚“长跑人”
优化主干道:全方位的学习常规、可操作可移植的培育细节;一周一研、一年级二磨、一学科一专家等长效长程机制,日常的扎实教研活动,以及教师的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让主干道通畅。
共研栈行道:攀登学科建设、课堂转型的堡垒,30+10的时间分配,建构教与学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依据学情特点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从课程体系、课堂样态、课题研究三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改善学校课堂生态。
通达罗马路:统筹规划教师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统分结合、有机联动的格局,通过市区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青年教师练兵、组本化教研等多种共同体的组建,专题性、长程性、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感受到强烈的进取精神、研究气质与实践能力。
3.专业自信:“生长力”培植“生命林”
一是用研究突破自身生命的藩篱。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12项,区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14项,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群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实现全学科覆盖式研究。二是用研修生长自身专业的力量。研究有参与度,通过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短期与长期、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研修有整合度,制定“研修菜单”,分为师风师德、校园安全、课改前沿、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三是用研发延展自身生长的阶梯。双减之下的备课、上课、作业以及课后服务的研发,通过“摸家底—找差距—明方向—定规划”,定向培养不同梯队的教师,让人人有专业定位,有发展目标。
(四)动力基因:画立体育人的生态同心圆
1.编制生态的育人场
借力学校扩建,博小人用学习社区整合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探索学校教育的全新育人空间,在学习社区,空间和资源的共享,打破了教室的边界,突破传统空间理念,让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里,更充分发挥学校开放式图书馆、艺术长廊、科技中心的作用,用心构建了全新的空间育人生态圈。资源赋能、技术赋能、使命赋能推动了这种育人形态的巨大转型。他们在这里理解知识,也体验生活与社交;强健体魄与心智,更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2.擘画同频的共生圈
阿勒泰的个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归属感和价值感。博爱小学与家长、与教师、与家属同频价值观,忠诚于共同的价值理念,人的价值感来源于在组织中自我价值,同时为组织创造价值;无论是家属爱人的媒体义工、还是家属妈妈的友情导师;无论是家长在双减中自觉成长,还是数百场学生博爱讲坛的尽情绽放,形成了同频的共生圈。长远来看,一切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3.互为供应的关系链
专业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学校与教育局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团队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能够在更广泛的基础上互为“供应链”, 发现和倾听、连接和交互、共享和共建才是教育的未来。在机制的创生中实现高阶平衡:完善《“我是博爱好少年”学生公约》《博爱美德少年评选制度》《博爱好少年评选方案》等制度;制定《常州市博爱小学团队发展实践方案》《优秀教师梯队建设方案》《青年教师成长方案》《“师徒结对”方案》和《新教师培养方案》等方案,有效地将合作内化为双方共同发展的需求。“博爱家长志愿者”每天坚持护学岗志愿者服务,涌现出常州好人“屠爷爷”为代表的家长育人姿态。在日复一日的主动“共进”中,学校、家庭、社会有着生态关系的良性循环。
4.再生资源的环岛路
一是采用一体化、联盟式、结对帮扶等,通过集团文化融合共生、集团课程资源共享、 集团队伍研修培养、集团学生活动发展四大平台,促成资源的“多环交融”。二是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三环交融”。校园里的课程学习、课间活动有家长、家属等的“在场”,“梦幻花园”让种植成为劳育抓手,劳动育人的家校社同频……是为我所用的“教天地人事”的大视野。三是学校多个项目组,放大了过程的育人价值。
三、督导意见和建议
基于学校卓越发展,谋划、思考学校更好的未来,评估督导组提出三点建议。
(一)挖一口深井:擦亮博爱课堂的时代品牌
深耕二十多年始终坚守的本色课堂使这所学校的高质量让全市侧目,深研这个品牌,要让全省、全国都要辐射推广;深究内在的脉理,科学体认,从学习科学的角度解析博爱课堂的内生原理;数学建模:无模之模固然是境界,也需要梳理结构要素、实施路径、范式样态;物理变形:还需要清晰的问题的洞察、目标的指向、实施的模型、效能的比析;化学反应:课堂共性+学科特性的化学反应。
(二)通一身经脉:梳理博爱文化的实践逻辑
深厚的博爱文化:“行知天下事、涵养博爱心”富有厚重感;学校课程、课堂、课题且与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做了很好的联结,上接天气;五爱德育、三类课程、本色课堂做的丰富扎实,满足人气;还有一点下接地气,如何在文化的张力与实践逻辑之间做到内在自洽、策略自明、成果自现,需要学校打通任督二脉,实现文化诊断下的问题破解、文化召唤下的课程匹配、实践路径下的文化自觉。
(三)扩一下半径:创新优质资源的再生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培养领军型教师,提升聘用制教师专业发展实力;另一方面急需盘活一切空间资源,优化设施建设,改善目前学校空间受限、运动场地严重不足的现状;第三方面,优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充分发挥核心校引领、辐射作用,搭建更多平台,赋能更多机制,带动集团成员校优质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