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文明礼仪琴弦 扬起家校共育风帆
——天宁区宋子吉班主任工作室第十四次活动
五月暖风过,六月蝉鸣起。2023年6月14日下午,宋子吉班主任发展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线上集结,开展第十四次活动,围绕“家校共育学生礼仪习惯”这个话题展开研讨。
1.线上观摩 “云”间成长
首先,工作室成员观摩了三节线上班队课,分别是由清凉小学江雨榕老师、郑陆实验学校唐玲燕老师和北环小学宋子吉老师执教的《友善待人,心有余香》、《礼行天下,从雅行做起》和《文明礼仪伴我行》。
一场活动就是一次专业的研讨,一次精彩思维的碰撞。观课结束后,唐玲燕老师、江雨榕老师和宋子吉老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工作室成员就三节课的听课感想各抒己见。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可谓研有实效,研有所得。
唐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雅行的重要性,通过一个“谦谦君子”的协议延伸本节班队课。江老师由游戏和经典案例的引入,巧妙的帮助三年级的孩子学会友善待人。宋老师这节课凝聚着老师对学生文明礼仪好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的一个缩影,在整个班会的设计中,能够以人文精神为引导,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文明好习惯养成性教育的难题。
2.凝心聚智,教研共进
张敏老师:言谈之礼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谈吐文明,举止高雅,仪态端庄;言谈之礼引导孩子争当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的新时代好少年。
魏倩云老师:唐老师的班队主题选择有针对性:抓住了一个“雅行”,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展示,如诗朗诵、小品、歌曲和《谦谦君子》协议的签署等等,形式丰富有趣。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每一个环节都安排了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宋老师的课上选取的活动都符合队员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内容都来自生活,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姜婧茹老师:三节课老师创设了多个真实、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达到了预期目的。宋老师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环节紧凑、合理有序、层层深入,学生在笑声中情感得到感悟、升华,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汤琦老师:采用家长通过视频的形式,但是呈现的内容形式都是各不相同的。几位家长或通过一封信、或通过一个亲子小故事,或通过个人感悟,将礼仪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告知学生,使得课堂的流程更加自然,家校沟通也水到渠成。
许云老师:江雨榕老师的语言文字功底及教学基本功,江老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学预设非常充分,理答如此到位充分体现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曹洁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感受友善待人收获到的友善。从亲子互动,感受友善获得的回馈。整堂课层次清晰,内容深入人心,相信也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董凝艺老师:唐老师的课主题立意具体化,变为实实在在的内容。选择材料真实、典型、生动形象,不能干瘪无趣,要符合少先队员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蒋核芳老师:江老师的课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特别有亲和力,《友善待人,心有余香》这个主题十分鲜明,是从小处着手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宋老师整个班会课的教育过程之中,班主任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及时的点拨、指导、引领,值得我们学习。
3.“研”途花开 众行致远
研讨结束,工作室领衔人宋子吉老师作总结发言。以“雅行”为研究主题设计了许多精巧的活动,体现了活泼的课堂氛围。但在台上台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还不够,课堂生成略有不足。而江老师的课能够紧扣工作室研究的主题,学生课堂习惯非常不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心理健康课。但是教师牵引痕迹重,教学时有些笼统,方法应该更加明确。最后宋老师在活动中提出,教学方法应该更明确一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能更深层次的感悟活动主题,活动的主题一定要更落地。
“长路漫漫,道阻且长,步履不停,行则将至”。此次研讨活动不仅仅是实践的展示,更是互助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们将继续一路向前,共研成长,扬起家校共育风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