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融融的冬日,伴着悠扬的《高山流水》,开启一段文言学习之旅。11月23日上午,博爱小学语文老师共聚报告厅,开展关于“任务群视角下的小古文教学探索”的语文教研活动。
拾级而上,立足课堂
活动伊始,由郑守亮老师执教六上的文言文《伯牙鼓琴》。郑老师依据文本特点,学生学情,循序渐进,感知知音文化。读出知音:通过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律、节奏和情味。品味知音:抓住两个时间,体会知音之妙;抓住“巍巍“汤汤”理解之志;偶得知音的至善与戛然而止的至悲,体会之可贵。传承知音文化:联系常州是知音文化传承发源地之一,学生感受其自豪,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寻知音,感知传承知音文化是一种责任担当。
研思并举,聚力共进
各年级老师对本次课堂各抒己见。
刘冰倩老师认为郑老师以读为本,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读的有层次,有梯度。切实落实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郑老师带着学生理解“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太山”,想象画面,体会伯牙的“喜”,并补充喜的词语,为写作训练提供抓手。
戴欣老师认为郑老师改教为读,悟中促读。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配乐范读,读出节奏与韵律;三读课文,解词读句,读懂文章;四读文章,读出心情,品味语言魅力。润物无声,传承传统文化,郑老师深挖教材功力之深,课堂上可多引导学生读文,自主探究,丰满课堂。
魏倩云老师认为郑老师联系常州的伯牙桥,并拓展朗读伯牙送给子期的短歌,引导学生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撕心裂肺的痛,最后结合资料,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知音文化相关的诗歌,让知音文化的精神烙在学生心田。魏老师建议如果能把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那就更好了。
高位点评,引领成长
柴曙瑛校长对语文老师们进行了高位引领。老师们要改变对学习的理解,学习是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相互提升。结合本周学校的活动,明晰博爱本色,展现学生的大方自信,强化学生的思维逻辑,青年老师更要强化基本功,提升教师素养,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中。
传墨香古韵,展书法魅力
六年级的顾泓雯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关于书法的讲座--《打开书法的大门》。顾老师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书法在生活中的魅力,由古至今名家名帖的区别,以及如何筛选字帖。最后现场教学大篆:每一横,都是担当;每一竖,都是成长;每一捺,都聚力量;每一点,都含希望。呼吁每一位语文老师练习书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博爱语文教学实践的脚步永不停驻,一路追寻理想的课堂,期待欣赏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