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从教研中出发,一路跋涉,寻找思想碰撞的诗意和远方。在课堂中探索,一路芬芳,收获教育的精彩和成长。
为了挖掘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凸显班队活动育人特色,以远见宏识点拨学生,以向上能量引领学生2024年5月16日,常州市天宁区戴飞英班主任工作室开展第二十六次研讨活动。




汪云琪老师

第一节课是由工作室成员——紫云小学汪云琪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班队课《端午安康奇妙游》。这节课,汪老师带领着孩子们漫游“端午集市”,向孩子们揭示端午节是古代的“防疫节”,了解了端午节关于祛病防疫、保护身体安康的传统习俗。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趣味,“画额趣体验”“香囊亲制作”“龙舟强体魄”等探究活动更是让孩子们动手又动脑,体会到了传统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古人防疫智慧,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随后的设计国潮端午特色防疫用品,更是推陈出新,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地提升传统文化的创新力。










顾妍萍老师

第二节课是由工作室成员——东坡小学顾妍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班队课《“纸”的旅行》。课上,顾老师带着孩子们乘坐纸列车,探究纸的秘密:分享交流生活中的纸;辨一辨纸的去向,可回收或不可回收;在知识博物馆中了解纸的回收和利用;小队合作撕撕贴贴,发挥创意,让废纸变身艺术品。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用于分享,乐于表达,对纸有了更多了解。













在第一节课中,伙伴送香囊,是伙伴进行交往,培养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很好的一次契机。而且香囊本就是古人发明的防疫用品,可以更好地和设计国潮端午特色防疫用品这个环节相结合,让孩子体悟中华文化的精美瑰丽。
在第二节课中,走进纸的世界,跟随纸旅行的同时,要关注环保,渗透节约、环保的意识。在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时,先要指导方法,思考主题后再创作,这样能有条理地分工合作。给作品取名字,也可以在小队每个人的想法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这样就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拓展大家的思维。
紧接着,在评课环节中,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虹景小学盛雪老师
汪老师执教的《端午安康奇妙游》一课,用三首赞美古人智慧的儿歌串联活动,内容丰富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
1.香粽五黄过端午,吃出安康像老虎。老师通过让学生在“端午集市”购买端午节的必需物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五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咸鸭蛋和粽子,为什么要“饮”雄黄酒等习俗。
2.艾草香囊驱病虫,住出安康香满屋。老师带领学生识药材、辨香味、画额头、做香囊,学生之间通过互赠香囊,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乐趣。
3.龙舟竞渡招百福,玩出安康身体棒。通过观看赛龙舟的视频资料、现场做“龙舟操”和设计端午特色防疫物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亲身体验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对端午文化内涵的体验和情感,又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龙锦小学吴丽华老师
今天,汪老师执教的《端午安康奇妙游》这一课,是一堂充满节日文化氛围的主题班队课,也是一节让学生体验感特别强的活动实践课。
1.活动设计多样精彩。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形式带领学生探究端午节日的文化,小博士的讲解,端午集市的购物,用雄黄酒画额,制作草药香囊等,这些形式都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整堂课学生都完全沉浸在端午节浓浓的文化礼节中,也让听课老师们流连忘返。
2.课堂活动创新深远。汪老师紧紧围绕当下的育人新理念,处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古今相融,设计“国潮”端午特色防疫用品,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知识回馈国家和社会,并让学生做文化宣传大使,不仅宣传国潮防疫用品,更创意宣传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在小时候就种下传承文化的种子,种下报效祖国的种子,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龙锦小学周雪梦老师
汪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活动与形式多样。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很丰富,涵盖了端午节的各个方面。教学活动环节设计,还特别考虑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力求做到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例如:学习制作艾草香囊,了解其驱蚊驱虫的功效,体验“用出安康”的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龙舟竞赛活动,锻炼身体,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理解“玩出安康”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心。
2.欢笑与体验并存。整节课,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们通过课堂活动,欢笑声充满课堂,活动的参与,也让学生对原本深奥的端午文化有了有趣的认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可以感受到学生是乐于参与到本次“端午安康奇妙游”的,并且是真的乐有所学。
《端午安康奇妙游》作为一堂成功的班会课,我觉得为日常课堂提供了创意,也让我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上好班会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怡康小学徐茵宁老师
《纸的回收》一课中,顾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纸的回收知识。整堂课内容充实,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行课亮点给了我很多启发: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实际意义。顾老师选择纸的回收作为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在日常养成环保意识。
2.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顾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教学设计完整,顾老师从前期的学校活动导入,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又在课后拓展到学校后期的活动,形成了纸文化的系列课程。

延陵学范燕燕老师
顾老师课堂上具体且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从“找一找生活中的纸”开始,学生被引导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纸”,并思考其用途,这样的设计迅速拉近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接着,通过“纸去了哪里”的活动,学生了解了纸的回收与再利用过程,增强了环保意识。在“知识博物馆”环节,学生不仅学习了“蔡伦造纸术”和“纸的演变历史”,还拓宽了知识面,了解到纸的重要性。而在“艺术展览中心”环节,学生则有机会利用废纸进行艺术创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最后,通过“纸的烦恼多”和“节纸有妙招”的活动,学生深入认识到浪费纸的现象和危害,并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

解放路小学丁盼老师
纸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贴近孩子生活,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特点,看似普通的纸却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顾老师的课,以纸为媒介,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体验式学习是这节课的特色,前期让学生找找一找生活中的纸有哪些;课堂上带着学生经历头脑风暴,三小队轮流介绍,探索纸的无限可能。再引导学生学会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这节课班队活动课,主题选择有针对新,资源的呈现丰富多彩,环节的设计层层相扣,学生的表现灵动十足。

北环小学周婷老师
顾老师从生活中的废纸出发,引发学生对资源再生的思考。随后以历史上的造纸术为基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再生纸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节纸妙招引导学生行动起来,节约纸质资源。顾老师让学生通过一项项亲身参与的活动来感受纸的珍贵,通过活动体验推导出“道理”,效果远远胜于简单的说教。通过本节班队课,我发现原来那么多的“道理”可以通过小小的活动来传递;原来体验中获得的经验更容易形成认同;原来学生的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小小的活动中悄然发生。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一张废纸,很薄、很轻,而当你把一张张废纸节约、回收起来时,就变得很厚、很重。积少成多,废纸也可以创造出它们的价值。本次班队课无形之间将环保、节约的理念深深植入同学们的内心深处。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这次工作室活动,彰显了工作室成员的育人智慧,促进了大家的自我提升。今后,戴飞英班主任工作室也将继续学习研究、合作共享、实践发展,不断发挥领衔人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更好地助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天宁区戴飞英班主任
发展工作室
编辑:汪云琪
审核:戴飞英
制作:凌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