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中学>>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古诗文由篇而类的境脉实践探索
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古诗文由篇而类的境脉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01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唐晶晶

图1.jpg

图2.jpg

79269bf942df01062394ae88944e73a.jpg

教研员.jpg

春和景明,芳菲正盛,掬一捧韶光,浸润心田。在这万物萌新的三月末,为深入践行新课标理念,深化依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境脉学习视域下古诗文教学新路径,天宁区初中语文八、九年级教师相聚于常州市实验初中天宁分校,以课例观摩、专题讲座为载体,共探“脉络化情境任务驱动”教学策略,齐研“由篇到类”古诗文教学之法。一场以思促教、以研赋能的春日之约,正随灼灼桃李悄然绽放。

课堂展示:情境浸润,以文育人

沈芸老师的《桃花源记》教学独具匠心,以"渔人眼中的桃花源""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我们憧憬的桃花源"为线索,带领学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课堂上,学生先以渔人视角描摹桃源胜境,再结合诗人生平探讨其精神追求,最后借助AI工具创作现代版"桃花源"。整堂课既深挖文本内涵,传承了经典文本的精神内核,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让学生在诗意栖居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体认。

张雅萍老师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三首词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从"狂""任""孤"三个关键字切入,深入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品读"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层层剖析苏轼建功立业、笑对风雨、坚守本心的心境。张老师巧妙引入余光中的评价,串联苏轼贬谪四地的诗句,生动展现了这位文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胸襟,让学生在诗词品鉴中领悟到逆境中活出诗意的生命智慧。

专题讲座:境脉学习,由篇及类

课后,沈芸副校长以《境脉学习视域下古诗文由篇到类的实践探索》为题开展讲座。本次讲座以“境脉学习”理论为核心,探讨了古诗文教学从单篇到类群的实践路径。讲座指出当前古诗文教学存在“伪情境”和“碎片化”问题,提出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解码文化符号、构建文化基因图谱等方式,实现“语言解码—文化体认—审美共情—现实关联”的深度学习。具体实践包括单篇浸润、类群联结和精神共生三个阶段,沈校长结合《马说》《唐代古诗五首》等案例,展示了境脉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以期让古诗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基因。

专家评课:深化思考,展望未来

活动尾声,天宁区语文教研员刘卫老师对两节展示课给予高度评价,两节课都充满浓厚的语文味,一节课是满满的文化的厚度,一节课是满满的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刘老师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课堂应留给学生更多开放性思考的空间;通过问题设计深入挖掘学生的思考深度;古诗词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朗读,朗读不仅是理解诗词的钥匙,更是情感共鸣的桥梁

 

如琢如磨同探索,如金如锡共提升。教研活动不仅是智慧的碰撞交融,更是教育理想的薪火相传。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为舟楫,在教育长河中奋楫扬帆,携手并进,同心致远,以研促教,以学赋能,让思想的星火汇聚成照亮课堂的璀璨星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