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记忆,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共建工作,促进与属地单位和集团校的沟通交流,传承“非遗”项目,4月15日上午,焦溪小学2025年度体育运动月系列活动之一的党建共建“非遗”运动邀请赛顺利开展,学校党支部邀请焦溪村委、焦溪社区、恒鑫彩印和博爱教育集团党支部共同参加。本次邀请赛设三个“非遗”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分别是投壶、踩高跷和滚铁环,每个单位选派6名党员参与,由学生组成的裁判团组织计时和记录,全校师生现场观摩。
箭矢投壶明礼仪
投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起源于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士大夫阶层已经相当流行,宴请宾客时经常举行投壶的游戏,作为一种礼仪性的游戏和社交方式。
比赛规则是每人6支羽箭,站在起点线,向壶中投箭矢,计各组的投中总数。
看,一位位参赛者,有的手握箭中,有的轻捏箭尾,有的面带微笑轻松自如,有的屏息凝神略显紧张,瞄准、投射,随着箭矢“咚咚”的入壶声,响起一声声欢呼;看着“噼啪”跌落壶外的箭矢,也留下了遗憾的叹息声!此项目颇具竞技性和趣味性,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心态的修炼。
高跷踩踩迈新途
踩高跷是一种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技艺表演,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踩高跷的由来也从为采集树上的野果腿上绑木棍,逐步演变为表演技艺。踩高跷寓意高瞻远瞩,也有“步步高升”、“步步登高”之意,是一种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传统习俗。
比赛规则是每组队员距离10米迎面接力,参赛者在起步线外踩高跷,发令后第一人进入场内,中途若有失误,则从失败点继续,抵达对面换人接力,高跷和最后一人出终点线计时。
尽管大家都看到过踩高跷表演,但很少有人真正玩过。于是,一拿到高跷,都开始兴奋地交流和尝试。胆大的直接踏上开步,掌握平衡、起步、行走、停下,胆小的有人搀扶登上,小心地迈步,旁边还有人保护。现场气氛热烈,为轻松驾驭者喝彩,为一次次试误调整、不断进步者加油。踩着高跷,大步迈向新的征途。该活动考验着参与者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铁环滚滚向未来
滚铁环是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据传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滚铁环也从农民在田间休息时的游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游戏。滚铁环不仅能锻炼人的协调、平衡能力和灵活性,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代表着团结协作、坚韧不拔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比赛规则是每组队员距离20米迎面接力滚铁环,参赛者在起步线外准备,发令后第一人开始,如中途失败应从失败点继续,抵达对面换人接力,铁环和最后一人出参赛区域计时。
滚铁环在江南农村有着历史传统,好多中年人儿时都玩过,所以看着熟悉的铁环,都开心地直接活动开了。当然,现在铁环的圆铁丝比起童年时的扁铁箍,控制平衡的难度大一些,但有着活动经验和肌肉记忆的老手们,都能够轻松推行,越滚越快,奔向未来。真是“快乐滚铁环,重温童年趣”。
经过热闹、激烈的角逐,累加三项积分,焦溪小学和博爱小学党支部获一等奖,焦溪村委、焦溪社区和恒鑫彩印党支部获二等奖。
半小时的活动,气氛和谐其乐融融。30名党员在愉悦身心的体验活动中,对身边人增加了认识和了解,增进了友谊和团队凝聚力。这种以“社区+企业+学校”的党建共建联谊方式,让大家在合作共享中助力发展,为高质量教育提质赋能。
(焦溪小学供稿 撰稿:周刚 摄影:顾春明 审核:沈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