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4月22日,常州市清凉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为主题,通过课堂展示、同伴互评与专家引领三个环节,探索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路径。
课堂展示:品文字之美,悟生命之思
活动伊始,青年教师卢月霞执教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课。卢老师紧扣单元导语“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核心目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导入课堂,通过展示日出景象、介绍巴金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她聚焦“晴天日出”段落,引导学生圈画“颜色、位置、光亮”等关键词句,梳理太阳动态升起的顺序;同时,以多层次朗读为抓手,带领学生品析“冲破”“跳跃”等动词的生动表达,感受文字背后涌动的生命力。课堂尾声,卢老师结合巴金“追寻光明”的创作初心,启发学生领悟“海上日出”所象征的希望与力量,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情感升华的双重目标。
同伴互评:凝团队智慧,促教学共进
在课程结束后,同年级组的吴立群老师和蒋婷飞老师对卢老师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两位教师一致认为卢老师在备课方面做得非常充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特别是在图文资源的恰当运用以及课堂节奏的精准控制方面,卢老师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能力。他们特别提到了卢老师如何有效地利用视觉材料来辅助教学,以及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课堂的进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既充实又高效。同时,两位教师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他们建议卢老师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精简背景资料的介绍,以便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核心知识点。此外,他们还建议卢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写法迁移”环节的练习,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抓变化过程”的写作技巧,尝试用口头描述的方式来表达“日落”、“花开”等自然现象,以此来为单元习作《游_________》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高位引领:明方向之径,提专业之力
在这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王勤老师针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专题指导。她对卢老师所采用的“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特别赞赏卢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即时生成内容的敏感捕捉能力。王勤老师指出,卢老师精心准备的日出图片与教学文本内容相得益彰,这种视觉材料的运用极大地帮助了学生们在脑海中构建生动的画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文本的写作技巧。
针对习作单元教学,王老师提出三点建议:
目标导向,读写共生:我们必须树立“以终为始”的教学意识,将课文作为习作的范例,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写法剖析”。例如,在分析《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从“作者是如何写出海上日出的奇?”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丰富词汇和生动修辞来描绘海上日出的奇特之处。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在模仿中学会如何捕捉和表达自然景象的独特魅力,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技巧。此外,王老师还强调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让习作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脉为基,梯度推进:梳理文章的脉络是教学的基础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独特性”。例如,通过分析时间的推移和光线变化的交织,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日出的壮美景象是如何被作者巧妙地描绘出来的。这种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时间顺序和视觉元素,从而增强文章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
习题为钥,落实要素:我们需要紧扣课后习题来设计学习活动,例如,结合习题二“说说太阳的位置和颜色变化”,可以转化为“给打乱的图片排序”的任务。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图文转换的过程中,内化写作的顺序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具体的课例作为基础,借助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作为强大的推动力,为习作单元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清凉小学的语文教研组将坚持不懈地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致力于探索一条“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又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的高效教学路径。我们旨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取得显著的进步和提升。
撰稿:卢月霞 审核:王蕾
![]() ![]() |